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C.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D.将取之焉:哪里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加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A.缒而出
B.越国以
C.济而夕设版焉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选出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句(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甚矣,汝之不惠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秦“退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夫晋,何厌之有?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报刘一丈书
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公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①本文是宗臣答复刘一丈的一封书信。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江苏兴化县人,为人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刘一丈,名介,字国珍,号墀石。也是江苏兴化人,与宗臣家有世交。②孚:信用、融洽。③刺:名帖,即名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中情意甚殷殷:深切、恳切
B.主者故固不受故:因此
C.然后命吏内之内:通“纳”
D.相公厚我厚:厚待、看重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讽刺明代官场腐败的一组是()
①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②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③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④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
⑤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
⑥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刘一丈书》这封信通过描绘官场的丑恶,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丑恶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B.文章紧紧围绕“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展开,但对“才德称位”,只是一笔带过,而对“上下相孚”却作了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文章在讽刺和鞭挞丑恶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进谒者的奴颜婢膝、曲意逢迎和权贵的骄横跋扈、倨傲做作的丑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译文:
(2)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当作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遗老:死去的旧臣民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敢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本期所学《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部分,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越国以鄙远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坚:坚固,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刺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常态,气度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恕,原谅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以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学,请翻译下面《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坚:坚固,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刺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常态,气度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恕,原谅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以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学,请翻译下面《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