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无言的骡子
相裕亭
冬日黄昏,太阳像个霜打的红柿子,软蔫蔫地落下了。可那会儿万顺大叔正起劲地赶着他的骡子,从村东的水泥制板场又拉来满当当的一车水泥板子,精神抖擞地奔着这边公路赶来。他的儿子——一个长着小黑胡子、个头儿比万顺大叔还要高出一头的大小伙子,这阵子可能还在为刚才与父亲的争执而不快——远远地跟在后面,好像前面的车和车上的水泥板子与他无关。
万顺大叔看儿子那副熊样,不想搭理他。万顺大叔想拉完这一趟,返回来再跑一趟。可儿子不那样想,儿子想拉完这一趟,就收工回家。他和西巷的三华子约好,晚饭后要去城关找朋友玩。
可父亲不让,父亲说:“今晚得把九更家的楼板送齐了。”
儿子说:“明天再送不行吗?”
父亲说:“明天还有吉庆家的、小套家的等着哩!”
小村腊月,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好多人家都选这个时候盖新房。万顺大叔为了揽下这送楼板的差使,专门在水泥制板场请了酒席。这阵子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巴不得眼前的骡子能变成一匹马,一匹能多拉快跑的骏马才好哩!可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正好与老子的想法相反。这小兔崽子,从小到大,一天力气活儿没干过,整天当个宝贝一样疼着他惯着他,把他惯坏了!而今,干什么都没有长进,见天就知道和三华子伙在一起四处疯玩。
万顺大叔不想跟他啰唆,套上骡子,如同身边没有这个儿子一样愤愤地赶着车,前头走了。儿子看父亲拿他无所谓,他本不想跟父亲走,可也不敢离去,就那么很无奈地跟在父亲后面,如同无事人似的。
眼看,前面就是村路与公路的交叉口。那儿,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陡坡。
但是装满水泥板子的骡子车爬上去很不容易,尤其是公路上浇灌了水泥板道以后,明显高于那条横向而来的乡间土道。
好在,万顺大叔的骡子爬过这个陡坡,知道在什么时候加劲,什么时候瞪起眼来爬坡。万顺大叔也相信他这老伙计有那个能耐。但他,在骡子加速的那一刻,还是下意识地回头瞥了儿子一眼,万顺大叔想让儿子快点儿赶过来,在后面用力推一把。看儿子那副蔫不唧的熊样,万顺大叔气不打一处来!他一咬牙,扬起鞭子,嘎,嘎!两声空响,给了骡子一个爬坡的信号,那骡子立马陡起耳朵,蹄下生风,扬起一片烟尘。万顺大叔在那烟尘中,随之弓下腰,一把拽住车子左边的护栏,瞪圆了眼睛,与骡子奋力冲向陡坡!
万顺大叔想在儿子面前显显他的能耐!他想正告儿子:你个小兔崽子,少在老子面前耍横,老子没有你来做帮手,照样能把这车水泥板子拉上坡去!往常,儿子不在的时候,万顺大叔与他的骡子确实那样爬过。
可今天,那头骡子跟万顺大叔跑了一整天。一天中,每一车的水泥板子都装成小山一般高。这会儿,那骡子可能是体力不支了,万顺大叔抓住护栏的那只胳膊已经帮骡子下足了力气!可那骡子,偏偏在前蹄踏上公路的一刹那,打了一个前踢,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双膝跪地了。随之,车上的水泥板子往前一倾.当即把骡子压趴在地上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想让骡子站起来,快站起来!万顺大叔猛抽了骡子一鞭,声嘶力竭地扯嗓高喊:“驾,驾!”
走在后面的儿子,看到前面发生了意外,一个箭步蹿上来,跳到车子的尾部,想以他身体的重量来平衡骡子背上的压力,企图帮父亲,或者说是帮骡子重新站起来。
父亲看到儿子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暖意,可他仍旧面无表情。但,接下来,父子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就在儿子纵身跳上水泥板车的一刹那,万顺大叔啪的一声鞭响,正抽在骡子的脖子上,给了骡子一个死命令,让它站起来!
骡子极有灵性,随之划动四蹄,想站起来,但它并没能站起来。这期间,万顺大叔又是重重一鞭,这一鞭,狠狠地抽在骡子的耳根部,这对于骡子来说,是无情的抽打,是凄惨的抽打!与此同时,就看那骡子瞪直了眼睛,从肚皮底下伸出一条后腿,划动了一下,没有找到支撑点,但它的两条前腿却神奇般地支撑起来,随之另一条后腿也颤悠悠地支撑住了。可,就在万顺大叔拽紧了缰绳,强迫骡子往前迈步时,就听扑通一声响,骡子再次重重地倒下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还想抽打它,只见那骡子脖子一软,鼻孔里呼出长长的一团热气,两行浑浊的泪水,如同两条蠕动的蚯蚓一样,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那骡子的一条后腿,被顺势而下的水泥板子给撞断了。但,骡子无言,无法诉说它的腿断了,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它在主人的皮鞭下,深深地把头戳在地上了。
这时候,儿子从后面过来,想看看前头的骡子到底怎么了,没料到,此刻,正蹲在地上与骡子“对话”的万顺大叔,抹着骡子的热泪,莫名其妙地扬起鞭子,冲着儿子,劈头盖脸,噼啪噼啪地打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既是环境描写,又具有象征意味,为故事的展开营造氛围,“太阳软蔫蔫地落下了”也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 |
B.小说中多次写到万顺大叔的心理活动,一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二则充分揭示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
C.小说结尾写到骡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 |
D.父亲用鞭子抽打儿子的反常动作,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感情,骡子受伤了,他心疼。在艰难的生活中,畜生比儿子还要亲。 |
E.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示了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通过对一骡子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主人公万顺大叔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重要的手法是对比,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选择背后的科学(节选)
①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有一种与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联系的令人不安的奇怪习惯。在介绍这种所谓的“锚定效应”的典型研究中,卡内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请参加者转轮盘,轮盘上的数字从0到100,然后让他们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的比例。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对轮盘进行了调整,使它不是停在10就是停在65。尽管这与接着要回答的问题毫无关系,但是对参加者答案的影响是明显的。轮盘转到10的人估计的数字平均为25%,而轮盘转到65的人估计的数字是45%。他们似乎从轮盘的旋转中得到提示。
②每当我们被要求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做出决定时,锚定效应就可能起做用。由于没有多少信息做为依据;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无关的信息,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判断。不过锚定效应也可能采取比较复杂的形式。每次我们走进商店,看到打上“减价”标签的好衬衫或者外衣,就可能受这种锚定效应影响。这是因为最初的价格成为我们与降低的价格相比的参照,使降价后的商品看上去像是便宜货,尽管从绝对数字看仍然很贵。
③考虑一下下面这种假设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你的家乡可能暴发一种导致600人死亡的疾病。为了抗击这种疾病,你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将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还有第二种方案就是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但同时也有2/3的可能是所有人都无法幸免。你会选择哪个方案?现在,再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你面临着同一种疾病以及同样的死亡人数,但是这一次,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是有 400人肯定要死亡,而第二种方案中,有1/3的可能是出现零伤亡,而有2/3的可能是600人全都毙命。
④你大概已经注意到,这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而且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本能地选择第一种方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是“框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框架效应”的做用下,如何表述另外的选择方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似乎都强烈偏爱阐明我们将获得什么的选择方案,而厌恶似乎会带来损失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种方案似乎更好,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二种方案似乎更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有益健康的小零食在出售的时候标明“90%无脂肪”,而不是“含有10%的脂肪”,而且如果一个主张或者一种保险在推销的时候只提到它们的好处,我们更可能接受这个主张或者购买这种保险。
⑤脑部扫描表明,当一个人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他的扁桃核一大脑中情感中心的一部分会有大量活动。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贝内德托·德马蒂诺发现,受影响程度最低的人的扁桃核部分同样会有大量的活动,然而,他们却能够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让大脑的另外一部分发挥做用,这个部分被称为中间脑前叶皮质,它与扁桃核和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都有很强的联系。德马蒂诺指出,大脑中的这部分区域受损的人总是更加冲动。德马蒂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大概是因为它可以允许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不幸的是,有时这会导致更糟糕的决策,因为在今天的世界,我们要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以下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出决定和判断的“锚”。 |
B.“锚定效应”的“锚”定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数字或事实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判断。 |
C.“锚定效应”之所以对我们不利,关键是“锚”本身对我们不利。 |
D.“锚定效应”能让我们接受与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无关的信息,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大脑中主管情感中心的那部分有大量的活动,就会产生“框架效应”。 |
B.能抑制“框架效应”的人,他的大脑中能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 |
C.有些人大脑中的中间脑前叶皮质部分,会在他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发挥作用。 |
D.遇事喜怒极容易强烈于色的人,是典型的“框架效应”人。 |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件衣服标注原价100元,现价50元;原价的“100元”极可能让我们做出购买的决定。 |
B.第三段中在两种角度下,产生两种不同的救人方案,是非优劣一目了然。 |
C.保险推销员推销险种的时候,只说好处如何,就是运用了“框架效应”的营销策略。 |
D.现代社会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时,会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艺术眼光就是能够不去思考作品与别的东西是否有相似性,而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相似性是一个知识的要求。
为什么总看不到作品已经是个东西,而要看成是个影子?总想对照着某种东西去看,这种坏的眼光甚至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搞得艺术家刻意去寻找一些古怪的观念和变态的心理来表现。其实表现什么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关键是作品的做法。艺术家当然应该能够把芝麻粒大的事情和划时代的事情都同样写成艺术作品。
确实有许多人不会看作品,就拿文学作品来说(以文学为例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至少能够看懂文学作品),作家在构成一个作品时会使用各种手法,一般人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其实手法是一个作品的存在本身,它决定了这个作品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我们把故事或情节误以为是“存在”,就会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把作家千方百计构造出来的存在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这样,作品就不存在了。假如不管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阅读,还需要什么样的创作?反正无论作品怎样构成,它都要被看成别的样子,那么,随便怎么写作都无所谓了。以一种简单的手法为例,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现在很可能会有一些人悄悄在心里把它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去理解。更别提那些复杂的手法。假如一样一样的都还原回去了,剩下的当然不是作品,而只不过是故事了。
别说看作品,许多人甚至连看一棵树都不会看。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这是娱乐,是社戏,不是艺术。要让那棵树把自我踢一边去,自然而然地生长着,长成一个世界。和一般的想法相反,真正的艺术最讨厌自我。如果不是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能够让作品横行霸道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就差不多有了艺术感觉。想象我们真的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说一个不同时空概念的世界或者一个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世界——我们会去批评它吗?会抱怨它的天空是黄色的、有3 个月亮、树都长得跟刺球似的吗?不会的,不同寻常的感觉让我们忙不过来,那些新的感觉改写了我们的感觉方式。不管是聪明人还是蠢人,其“基因图”有百分之九十是一样的,即使人与低级生物的基因图也是大部分相似,而却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科学上它们是相似的,但在生活中在感觉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听到过一段精彩的评论,有人解释为什么不看电视剧时说:许多电视剧跟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如果把那些无聊的事情再看一遍,岂不是跟受“二茬罪”似的?根据作者的看法,下列属于“坏眼光”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知道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 |
B.艺术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我们要看到它与生活的相似之处。 |
C.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 |
D.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某作品表现了某种观念或心理才说它是有意义的。 |
不属于“许多人不会看作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欣赏者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它不能决定作品的独特性。 |
B.欣赏者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将作品内容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 |
C.欣赏某部作品不能认为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它的存在应该是独特的。 |
D.把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的内容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 |
结合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对“要让那棵树把自我踢一边去,自然而然地生长着,长成一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树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会欣赏一棵树,就不要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 |
B.欣赏作品不能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要让作品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 |
C.作家如果写一棵树,哪怕是把树都写成刺球一样的东西,都应该是自然的合理的。 |
D.只有抛开原有的艺术感觉,新作品的艺术感觉才能走过来改变原有的艺术感觉。 |
|
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他表现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把细小的事情都能写成艺术作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
B.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是由内容决定的,因而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
C.由人和人的“基因图”大部分是相似的可知作品之间也有类似情况,但我们不能忽视作品的独特性。 |
D.最后一段以欣赏电视剧为例,指出有些人不会欣赏艺术作品,是因为他们总是以自我去解释作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
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题。
《谁说鳄鱼不流泪》
(1)他们说我是不哭的,眼泪也是虚假的。我是南美茂密丛林中这片流域的霸主,一条足够强大的鳄鱼,我为什么要哭呢?
(2)我经常在暗夜里醒来,从同一个梦魇中惊醒。在梦里,我是孱弱的,双眼乏力无神,四肢不能活动自如。我刚出生不久,跟着母亲慢慢游走在湿地的边缘。是一个早晨,我清楚记得,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又凉又软地冲刷过我的身体。四周静谧祥和,我有些陶醉。
(3)我是妈妈最小的孩子,她给我食物,带我游玩。但是她从不微笑。偶尔眼里会有温柔的光溢出,那样使得她的眼睛看上去很美,但温柔是一闪而过的。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词语叫弱肉强食,有一种定律叫适者生存。
(4)所以不能当一个弱者。
(5)那个早晨我们遭到袭击,在溪流转弯的地方,母亲叫我向前。她严厉地命令我,很突然的。我听话,向前。鹅卵石划过我的肚皮,有些疼痛。我不想走,停下来,回头看母亲。这时候我发现她在转身,撤退。我不明白,连忙掉转身体,想去追赶她。
(6)突然,我被拦腰叼起。有锋利的牙,刺进我尚未坚硬的皮。我挣扎着,用尾巴拍打水面。母亲回头看我,眼里满是决绝。我突然想起说过的一句话,在我们鳄鱼家族里,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孩子都可以放弃。
(7)我的眼泪汹涌而出。母亲。母亲。
(8)这片丛林的又一强者是美洲豹。他们姿态优雅,牙齿锋利,经常在清晨觅食。有时候一条小鳄鱼,就是他们美味的早餐。
(9)捕获我的,是一只母豹。我不害怕,从母亲回头走掉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不再害怕了。当母豹把我扔到她的孩子面前时,我居然有点喜欢她了。我的母亲也给过我食物,但是她从没有这样温情过。
(10)她舔她的孩子,叫他吃早饭,语气温柔。然后他们一起走向我。是一只幼年的公豹,额头上有奇特的花纹,像八只角的太阳。他走近我,看我。我心里想,你吃吧,你多幸福,有爱你的母亲。我什么都没有,我宁愿死掉。
(11)他看看我,突然回头问他母亲:她这么小,她的妈妈呢?然后很突然地,把我扔回了水里。他转身回到母亲身旁,看我漂走。
(12)我没有回到母亲身边,漂泊到另一个流域。我迅速地成长,自己捕获食物,保护自己。只是我会经常做梦,梦里全是母亲抛弃我的那个早晨。梦的开始总是比较美,然后画面更迭,悲伤重重。醒来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你会是鳄鱼?
(13)我终于成年,皮质够坚硬,眼神够刚毅,心肠够狠毒,我成了这个流域的霸主。我也有自己的孩子,我努力做一个好母亲。我疼爱他们,保护他们,我想危险到来的时候,我不会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他们。
(14)丛林里传说,鳄鱼家族里有一个好母亲。我的孩子们,都为此骄傲。
(15)有天夜里我在噩梦中惊醒,看见了火红的光。我叫醒孩子,带他们离开。是的,这里就要被毁灭。我早就听说,20公里外的丛林成了灰烬,而200公里外的丛林种了玉米。
(16)我们走了很久,回到了我曾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也快没有食物了,很多动物都跑到更深的丛林去了。有两天,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的动物。
(17)一天清晨,我带着最小的孩子出去觅食。很不幸地,他被一只美洲豹捕获,就在我的眼前。我快步冲上前去,我要救回我的孩子。
(18)我冲上去,想用尾巴扫那只豹时,突然看到了他额头上的八角太阳。他那样瘦弱,肚皮凹进去,已经很久没有进食。我想如果他再没有食物,就会死去。而我,有那么多孩子。没有他,就没有我们。
(19)我犹豫了很久,终于转身离去。到了拐角处我回头,我看不清眼前的所有,因为我的眼里,满是泪水。第2自然段开头有一句话“我经常在暗夜里醒来,从同一个梦魇中惊醒”,联系下文,这句中的“暗夜”“梦魇”指什么?(20字内)
答: 根据小说内容,指出“我”的母亲与公豹的母亲在对等孩子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当初“我”遇危险,母亲放弃了“我”。现在身为母亲的“我”,同样放弃了自己的孩子。第14自然段,“我”被丛林里传说为鳄鱼家族的一个好母亲。“我”是一位好母亲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树
张风奇
①老树生长在记忆的深处,树的年轮就像大脑沟回一样储存着世间的风和雨、雪和霜、人和事。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老树,或长在荒郊野岭,或长在平常庭院,或长在繁华街市,或长在名山胜地,或生得老干虬枝,或生得绿阴如云,或生得姿态各异,总能给人以沧桑之叹、苍劲之美、古诗之韵。
②人离不开树。那些老树总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生长着,树在与人的守望中阅尽人间的沧桑。一个人栽下一棵树,然后看着它长高长大,而树呢,只有看着这个人慢慢老去。从树下走过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印证和诠释着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久前,我走过一片正在拆迁的工地,不意间发现残垣断壁间突然冒出了一株株容颜苍老的树来。心里说,我平时怎么没有注意到呢!青砖灰墙的大杂院里到底隐藏着多少这样的自然景观啊!想起我曾经住过的大杂院里,也长着一棵粗大的古槐,至今还能回味出那久久不散的淡淡的槐花的清香,老人们坐在古树浓阴里或谈古论今或对弈品茗,孩子们围着大树捉迷藏或追逐嬉戏,尽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在我怀着对现代生活的渴望搬进楼房之后,才体味到那或许正是梦中所向往的令人留恋的人居环境,这使我时常想念起那棵老树。
③有时老树就是一个地方的意象。譬如在我的故乡冀中平原上,看一个村庄的历史,就要看其是否坐落在高高的地基上,往往愈是古老的村落,房基地就会被人垫得愈高,那是为了下雨天便于向村外排水,更重要的是提防水患,一旦发生洪水,小小村庄就是汪洋中一座活命的岛啊!所以先辈们总要在村基外围的斜坡上,栽种下各种树木,以起到巩固地基的作用。远远望去,近似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诗里所描绘的那句“绿树村边合”,意思是说郁郁葱葱的树在村子的四周相连成环。
④在我童年的印象里,一踏上进村的小路,一株古柳总是最早映入我的眼帘,它总是第一个站在故乡村头四季相迎着归来的游子,紧跟在后的还有一棵棵又老又矮的枣树,再有就是拄着拐棍和枣树一样站着翘望的老祖母……这些树便长成了故乡的标记。几年前我曾到厦门的鼓浪屿一游,印象最深的要数长在渡口的那棵老榕树了,可谓绿云撑天,翠色盖地,尤其它那密密麻麻垂挂的气根儿,酷似一缕缕长长的胡须,不由会让人想起一位慈眉善目的垂垂长者。游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在树下合影留念,有老榕树作背景,大家顿时变成了被温情笼罩被岁月庇护着的一群快乐的孩子。因为树是可以信赖的,往往在我们回忆某些往事时,常会有一棵期待中的老树在前方的不远处摇曳着呢!
⑤古人云:盛德在木。木之盛德就在于给人类以生命、家园和未来,而人之盛德就在于珍惜和热爱这些有盛德的树木。最近欣闻,我所在的省会城市也为古树建立了保护档案,入册的古树名木有360余株,多为侧柏、国槐、圆柏等常见树种,还有腊梅、蛇葡萄、丁香等等,约有22个科、37个品种,大多都有数百年以上的树龄,有的已愈千载。我们应该想到,这是树的幸运,也是人的幸运。只要人们像尊重老树一样爱护大树小树,何愁我们栖息的山川大地泛不起怡人的绿洲?!
(选自200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③段“有时老树就是一个地方的意象”,从全文看,“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答:怎样理解第⑤段画横线的“这是树的幸运,也是人的幸运”这句话的含意?
答:文中说“人离不开树”,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