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B.无是无民也岁:岁月
C.行之不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甘霖亭,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和之。
B.荆公守惠明年不日成
C.太守不勤民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畎亩渗漉闾阎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当路者沮之。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宋史·苏轼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虞水之再至作《师说》贻之
B.于:庶有补其身也
C.为:辄当路者沮之何其然也
D.者:易米以救饥假舟楫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苏轼“有德于民”的一组是
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使官吏分堵以守
③锻炼久之不决④积以论事
⑤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⑥遂浚二河以通漕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黄河决口,徐州城墙将被浸坏,苏轼担心富民出城避水动摇民心,就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B.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又不敢说,苏轼就用诗歌来讽谏,结果被逮捕,关进御史台监狱。
C.苏轼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然后亲自到各街巷治病,救活很多人。
D.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梦亦同(2)始指
踞而遨(4)外与天
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描写了西山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崕之间。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声。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 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 好 不外 见 而 人 亦无 以 亲 炙 其 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仄:狭窄
B.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危:危险
C.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薪采:砍柴
D.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摈斥:人被赶到很远的地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三楹之室用亡郑以陪邻
B.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吾还也
C.溪外翠壁千寻久,能以足音辨人
D.洞此三人得名其无礼于晋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微之会于夷陵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C.不拘于时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夷陵州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陆行二十里,靠近大江的南岸,就是所谓的下牢关,开篇就点出了此次行程的路线和大致方位,用笔简洁洗练。
B.第一段对地形的详细描写衬托出众人克服疲劳和艰险,一心寻访美景的执著精神,同时暗示三游洞地处偏远,为后文作者的议论埋下伏笔。
C.第二段颇多写声音之处,有石声,有人声,还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这些声音以动衬静,显得三游洞更加神秘幽静,令人沉醉其间。
D.三游洞虽然风光秀丽,但地处偏僻、难以攀登,若不是借元白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最后一节,作者由自身推及到众山川,这些山川就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胸怀凌云志,下笔有千钧,言语中包含着欣喜之情。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 然 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好 不 外 见 而 人 亦 无 以 亲 炙 其 光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历职:曾经任职
B.但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沉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①但刘日薄西山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