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诗里放飞的风筝
作者:披月望云
①在宽阔平坦的广场上,在浅草泛青的田埂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风筝高飞蓝天,一首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便也如同一坛发酵的老酒,从心里氤氲开来。
②和风拂绿草,柳絮轻飞扬。初春时节,阳光重新明媚起来,气温开始回升,虽说仍有些料峭,坐在窗前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落花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即便是断线的风筝,也让人觉得春意盎然。而宁静的夜晚,风筝高飞,竹笛之声响彻天穹,恰似一支美妙的曲子:“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至今,孩子总是第一只风筝的放飞者。在春光明媚的时节,那欣欣向荣的“草长莺飞”,那葱茏柔媚的“杨柳醉烟”,儿童们全不欣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东风,放飞心中的梦想。当然,这个春天也有让孩子们失望的时候:“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是啊,兴致勃勃的孩子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却就是等不到足够的风,于是他们只得“手提线索骂天公”,“骂”出了孩子的心急,“骂”出了孩子的天真,“骂”出了孩子对风筝的钟爱。
④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眼看风筝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吟咏“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元朝马臻诗赞“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⑤放风筝的古诗所描写的场景中,最壮观的莫过于郑板桥《怀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又是“如雪”,又是“满天”,放风筝的场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再加上一队“娇女”,在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又是“打四围”,又是摆罗裙,不知是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天地,还是她们使自然界的春天更加俏丽多彩。
⑥是啊,同样是风筝,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流露不同情感。“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清代著名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的一首《风筝》诗,此诗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而宋朝寇准的《纸鸢》却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纸共白云飞。”由此看来,风筝遥遥一线牵,有放飞成功后的喜悦与兴奋,也有盘旋坠地后的思考与沉思。
⑦“千古诗心三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放飞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湛蓝的天空中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更系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结合第②段说说初春时节“让人忍不住心情大好”的原因是什么?
说说儿童和老年人在喜爱风筝上各有什么特点?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作用?
联系⑤至⑦段内容,说说对风筝放飞场景的不同描述有什么象征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 2012年第4期,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小明一考试就恐惧,请结合本文说说你该如何帮助小明克服恐惧心理呢?

父亲的大学
①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②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③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受祖先的保佑。
④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⑤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⑥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着急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⑦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⑧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⑨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明明是父亲的五个孩子上大学,为什么本文的标题却写成“父亲的大学”?
你是如何理解:“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句话的?
“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你能从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吗?
从文中最后一段,作者觉得应该把厚重的爱送给深爱自己的伟大父亲,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说看。
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谈谈父母亲对你学习、生活的关爱之情。(80字以内)

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姚明的说服力
(1)姚明的说服力,胜过一百种说教。
(2)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形象。姚明身高超过两米二十,像他这样的巨人,过去篮球场上也曾有过,但没他灵活,没他漂亮。灵活是篮球的魂,姚明的灵活与生俱来,仿佛天成;漂亮是青年的魂,姚明的高大漂亮,震撼了年轻人的心。那种外形的超越与内心的坚毅,影响了一代少年的审美。这是中国篮坛千年一得。
(3)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情怀。他是美国NBA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选手,每次火箭队出发,“姚”、“姚”的呼声响彻云霄。但是,姚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国籍。在我的NBA生涯结束后,我会回到中国生活。我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得以到NBA打球,但如果我必须在NBA和国家队之间作出选择,我会选择国家队。”姚明的自白如此朴素,又如此真诚——它和盘托出的是一个中国青年的真正的赤子情怀。
(4)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正派。在姚明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良好教养,一种文化的无声传承。姚明不吸毒。姚明不染发。姚明不跳狂躁的摇头舞。姚明更没有纹身,这在NBA世界里几近奇迹。看到姚明一身光洁的肌肤在剧烈拼搏中汗如雨下,我们就懂得了在花花世界里,什么是年轻人的自爱,什么是年轻人应有的操守。
(5)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本色。他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他对自己的过失总是坦然承认绝不文过饰非。事实上,在雅典奥运会短短的半个月里,我们已经发现姚明有说错、做错的地方。他有时偏激,有时暴躁,有时狂热,有时骄傲……这并不奇怪。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到今天为止,姚明依然像混浊世界里的一块璞玉。唯其如此,人们更加确信他不是一个矫揉造作的人,他是一个可信、可亲、可爱的人……(6)姚明的说服力可以研究,却无法复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姚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巨人。
读第(2)段说说“姚明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要求:语言要简练。不简练,或纯粹摘抄原文,酌情扣分)
请你说说为什么 “姚明的说服力,胜过一百种说教”?(要求:语言要简练。)(不简练,或纯粹摘抄原文,酌情扣分)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哪些作用?
根据课文,说说下列理解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姚明的情怀”主要是指爱国情怀,是指他身在美国却心怀中国的赤子情怀。
B.姚明不是矫揉造作的人,他会犯错,有缺点,不文过饰非,是个真正本色的人。
C.姚明不吸毒,不染发,不跳舞,没有纹身,显示了家庭的良好教养和文化的无声传承。
D.姚明是美国NBA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选手,也是中国千年一得的篮坛巨星。

(17分)
生命的枯荣
①2012年的夏日,在山城重庆,可谓酷热至极,连续一个多月高温不断。那是一个奇热的季节,人、畜、植物都经历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
②夏暑刚到,我便和友人早早就躲到贵州黔北娄山关避暑去了。那清凉的风使我沉醉其中,流连不去。
③一个月后,回到家中,傍晚漫步于小区花园,赫然发现一株往日郁郁葱葱的高大榆树,竟被炽热的天火烧的只剩下干枯的树干,在绿意葱茏的园林里格外刺目。最上面那层枯枝上,不知是谁系上了一根红布条在风中招展,好像是在寄寓什么,或者是一种期待。但目睹此景,更有一种惨烈的悲壮。
④那时,酷热仍未消退,我常在傍晚漫步于小区,在满目葱绿中一睹那枯树,“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想到生命竟这样脆弱,不堪一击,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哀怜之情。
⑤一日,依然是傍晚在小区花园散步,见三五个小朋友正在草坪里玩起了游戏,一个追着一个跑的正欢。突然,一个小男孩跑到枯树下,用力抓着枯枝,使劲摇晃,并扯着喉咙喊道:“你看,这树,怎么这么没劲就死了,把它拔掉算了。”说着边使劲往外拔,但树纹丝不动。他放弃拔树,又伸手想去解开红布条。
⑥“不要碰它! ”站在小男孩旁边的一个看起来比他稍大的圆脸女孩,怒睁双目,大声说道,然后用力将小男孩抓枯树的手拂开,“它已经受伤了,我们不能再伤害它了!”我心一热,多好的女孩,竟这样爱惜这株已经死去的枯树,用心、用情去体恤它。即使是一株已经死去的枯树,它还有生命的尊严。
⑦尔后,炎炎夏日遁去,秋凉渐进,寒冬降临,北碚缙云山也降下了多年不见的霜雪。很久未到小区散步了,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偶然踱步到小区园林,见满园的绿树有的已经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那株干枯的榆树,已经被锯掉,只剩下两棵并蒂的树墩,A树墩旁竟兀自长出一枝绿树来,在朔风中伸长脖颈,在左顾右盼地摇摆着,青翠欲滴。而那块红布条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不知是否飘落于地上,与泥土融为一体,还是化为眼前的绿枝,让干枯的生命得以复活?
⑧我突然悟到,这株树虽然干死了,但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在枯树上系下了一块红布条,是昭示着请爱惜眼前的枯树,还是寓意着生命终将复苏?这使我想起两年前,我家客厅有一株发财树,高大、葳蕤,郁郁青青。但自从发财树放到客厅,由于不见阳光,也无雨露的滋润,不到一年便枝叶纷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我好一阵惋惜,扔了又可惜,毕竟还有一个精致的大花钵,便把它放在阳台上,全然忘记了它。没想到,几个月后,B这株干枯的发财树根部底下竟伸出一枝绿色的枝条,随着阳台的风,就像一位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如今,它已经高过了我的落地玻璃窗,枝繁叶茂,活脱脱就是当年那株发财树的复活。而旁边那根粗大的干枯树桩依然在花钵里,一荣一枯,竟别有一番风景。
⑨每天,我们都经历着生命的荣枯,如婴儿的诞生,老人的去世;红花的吐蕾,绿叶的凋零;河水的涌流,泉水的枯竭;太阳的日升日落,海水的潮涨潮退……一个人的荣辱得失在浩浩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只有看淡名利,活得安宁,活得轻松,活得超然,服从自然法规,你才能活出一种人生境界,也才能真正领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不朽经典内涵。这正如我家那株发财树,违背了生存的自然法则,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自然便早早夭折了。如若不是放在阳光下,它的生命还能复活吗?而花园里的那株榆树,正因为是在阳光下,即使被天火烧死,也能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⑩生命,因有阳光雨露而灿然,因有善良和爱而生生不息。即使是倒下了,只要根还在,就有希望。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对文中划线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文中反复出现“红布条”,请简要分析“红布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⑩节中“即使是倒下了,只要根还在,就有希望”一句给你的启示。

(16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术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第⑧节画线句中“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的“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