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最后的绝招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六十来岁,骨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锐亮,像鹰眼,有点儿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会准时出来摆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挂一个纸板,正中写“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以绝技传家”。再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 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 满意了给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毀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暇时,“面人雷”会安静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街头卖艺的赤膊汉子,强讨巧要的乞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专门“碰瓷”的骗家,还有避着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广场,这么多人流,各类案子总会发生的。负责车站治安的警察,常会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靠这手艺吃饭,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是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一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呼呼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闩被拨开。屋里突然亮起了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 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
“面人雷”说的是“春 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了,你该懂点规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我这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过一会儿功夫,误不了你们的事。也不必担心一个年老体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三个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小镜子捏了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三寸来高,右手拿着个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
人命关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只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其外,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刑侦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来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拳头从比例上略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开那拳头,掌心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其中那个脸上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
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捕归案。
“面人雷”追悼会非常隆重,正面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侧面是一幅挽联: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小说》,作者:聂鑫森,有删改)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
阅读第二段,用三个短语概括“面人雷”技艺高超之处。
概括“面人雷”的性格特征。
结合上下文,说说“手中有乾坤”的含义和作用。
“最后的绝招”作为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迟到的善果
张鸣跃
这天,老根出门拾满了一袋子饮料瓶才回家,天已经黑了。走进胡同口,听见有女孩哭喊救命,他折身走出胡同,绕道回家。他觉得这条胡同简直就是他的灾根,20年前就是这里面一声救命让他一头扎入了灾难!
回到家,老根发现儿子不在家里。早就放学了,怎么回事?等了好久。有电话打来:“你是老根吗?你儿子小三受伤了,现在二院……”老根呼地站起。
到二院,进病房,儿子还在打点滴,身上缠着绷带,伤得不轻。儿子看见他,挣扎着说:“爹,你别着急,没事……”老根问医生咋回事。医生说:“警察送来的。您老先回家拿住院费,先拿5000元吧……”老根心里一紧,问儿子:“打架?”儿子说:“不是,我在胡同里碰见几个歹徒劫持一个女孩,我救了那女孩……”老根吼断儿子:“那女孩呢?”儿子说:“我让她跑了,是她报的警……”老根跺脚骂:“你活该!老子没钱!”转身走了。
老根回到家,坐立不安。他又悔又恨,悔的是他明明听见那胡同里有情况,却不知儿子会倒霉,如果他跑过去,也许儿子不会受伤。恨的是,儿子和他从前一样,管这种闲事不是一次了,这次是管出大痛了,还不知能不能痛醒。
第二天,老根开始借钱,家里只有2000元,东借西借又借了3000元,凑够5000元,去了医院。交住院费时,医生告诉他,记者来采访了,警察也来看小三了,歹徒早晚会落网的,小三的伤也无大碍。
老根去病房,记者在采访,儿子已经能坐起来了,还冲他笑!记者还想采访他。他不理,走近儿子,一把扯肚衣,露出胸上几道伤疤,说:“20年前,也是在那胡同,爹救了一个女孩,被歹徒捅了六刀!那女孩跑了,连案也没报,我是被路人送到医院的,自己花钱看病,落下残疾,丢了工作,穷跑了你妈,我捡饮料瓶养活你。现在,我还没挣来你上大学的钱,这又欠债了,你就等着和爹一起捡饮料瓶吧!”儿子竟笑了:“爹,原来你一直为自己的见义勇为后悔啊?我不后悔,捡饮料瓶也不后悔!”
记者全记下了,走时对老根说了一句:“老人家,有这样的好儿子,也是您那善根的一种善果嘛!”
老根心里苦,儿子的事迹上报了,护士小姐拿来给老根念,老根一言不发,只叹气。
第三天,警察和院长把老根叫去办公室,给他一个小皮包,说是一个女人让交给“见义勇为小英雄的父亲”的。老根打开皮包,吓了一跳,里面是整捆的钱,10万元!还有一封信。信上写道:“老人家,我是在报上看到你儿子的事迹的,也打听到你家的难处。我给你讲个故事,20年前,我遭遇过三个歹徒的劫持,也是在那条胡同,一位大哥哥突然出现,怒吼着扑向歹徒,扭打成一团时还朝我叫,让我快跑。我一边喊人一边跑出胡同,本想打电话报警,但刚出胡同就被一辆车撞飞了,醒来时在医院。我住了三个月院,出院后我一直在打听那位大哥哥,可惜没找到。这20年,我一直在用我的方式来回报大哥哥,以匿名的方式奖励过十多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老根拿信的手哆嗦了好久,慢慢抬起泪脸,哭吼:“老根,你是个混蛋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3期)这篇小小说故事情节设置曲折多变,悬念迭生。请你根据示例,运用提问的方式,再列出三处悬念。
示例:“20年前就是这里面一声救命让他一头扎入了灾难!”老根扎入什么样的灾难呢?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这篇小说所叙述的事情(用序号表示)。
①老根到医院看望见义勇为的儿子,责备儿子。②记者采访,老根不理。③老根借钱为儿子治伤。④老根勇救女孩,落下残疾,跑了老婆。⑤老根读信,痛骂自己混蛋。
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⑴老根去病房,记者在采访,儿子已经能坐起来了,还冲他笑!(小三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⑵记者全记下了,走时对老根说了一句:“老人家,有这样的好儿子,也是您那善根的一种善果嘛!”(这时,也许记者心中有一个决定了,想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决定呢?)
⑶老根拿信的手哆嗦了好久,慢慢抬起泪脸,哭吼:“老根,你是个混蛋啊!” (老根为什么还骂自己呢?)我们读书能随着作品人物的悲喜而悲喜,这也是读书的一种美妙境界。请你说说读到小说中划线句“爹,原来你一直为自己的见义勇为后悔啊?我不后悔,捡饮料瓶也不后悔!”时,你的真切的心理感受。
阅读《美丽的歧视》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美丽的歧视
①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打击,八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②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大伟忽然在校园找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了。
③“祝贺你——”我说。
④“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⑤“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⑥“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你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张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一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分数我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只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⑦三年后,我回到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⑧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⑨张老师说:“十八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能考上大学,我头朝下转三圈……”
⑩“后来呢?”我问。
⑪“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⑫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⑬又过了四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又在大街上遇到了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成绩倒数第五名的大伟怎么会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呢?
我提起大伟的事后,张老师为什么会突然老泪横流?试分析他此时的心理。
“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其中的“锋利刀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歧视”在文中会是“美丽的”?(2+4=6分)
当“我”给大伟讲完张老师的那席话后,他心理感受如何呢?(60字描写出来)
名篇重读 。 阅读《童年的朋友》片段,回答下面问题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她弯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可爱的动物”和第二段划线的句子“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说勤
林家箴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⑥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理清文章条理,然后引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填空。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勤出成果”和“_____________”加以论证,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第③段列举了好几个论据,如果删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请概括第④段中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不超过25字)。
“勤”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请你再列举一个论据证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沙漠里的水手
姜钦峰
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的客人,把天堂变成地狱。假如没有这些阳光下的罪恶,也许黄先银仍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每天看着大雁从头顶飞过。
黄先银的家紧邻鄱阳湖大堤。这个黑黑瘦瘦,年逾不惑的庄稼汉子,从小对鸟儿有着特殊感情。只要鸟儿从头顶飞过,他不用抬头,光听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湖区沼泽地竖起了一张张“天网”,有的绵延达数十公里,让他触目惊心。
一只天鹅在黑市上能卖到数干元,在暴利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先用船把大网和竹竿运到鄱阳湖腹地,在空中架起“天网”,待枯水期来临,再去网上摘取猎物。每年冬季,天还没亮,黄先银就会被轰鸣的马达声吵醒,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从他家门口呼啸而过,那是去湖区盗猎候鸟的队伍。他的心在滴血,却感到无能为力。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银在湖区救下两只被困的白鹳。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时,白鹳已奄奄一息,由于伤势过重,最终死去。他亲眼目睹,一只白鹳在临死之前,两滴眼泪从眼角滑落,顺着嘴巴流淌下来,然后闭上了眼睛。这一幕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从此,他走上了义务护鸟之路,拆毁天网,解救候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又开始向主管部门和媒体举报,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候鸟。他的呼声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猖狂的盗猎分子不得不有所收敛。
然而,黄先银却因此遭到疯狂报复。他原来以养鸭为生,一夜之间,2000只鸭子忽然全部丢失,就连田里的水稻也被人铲平。有时,他独自进入湖区巡查,会莫名其妙遭人殴打。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威胁和恐吓,反而让这个倔强的汉子横下一条心,发誓要跟他们斗到底。
这些年,为了保护候鸟,黄先银四面树敌,在村子里几乎没法立足。记者去黄先银家采访,发现他家的房子已经空了两年,妻子走了,儿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抚养。他几乎众叛亲离,邻居对他避而远之,老母亲骂他不务正业。
媒体上有许多关于黄先银的报道,他被誉为“孤胆英雄”“鄱阳湖斗士”。然而,在附近的多数村民眼里,他却是个不可理喻的另类分子。身边的熟人这么评价他:“他这个人就是一根筋,扳不过来,我们做事是为了生活,他做事是为了不生活。”我也曾扪心自问,假如自己处在那种境地,能否坚持到底?答案令我汗颜。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我似乎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直到前不久,我在阿拉尔海遇到那名水手。
阿拉尔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在短短几年内,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湖区彻底干涸,昔日碧波万顷的湖面,已变成沙漠。大大小小的船舶残骸,依然保持航行的姿态。这里成了船舶墓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我在那里参观,遇到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这片水域当水手。老人爱聊天,谈起当年的湖区盛况,浑浊的双眼立刻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比划,“就在这里,以前能抓到这么大的鱼!”我说:“水都没了,您还守在这里干吗?”老人伤感地说:“你没做过水手,不会明白水手的心情,总有一天,鱼儿还会回来的。”
我时常想起老人的话,想起那张神情落寞的脸,忽然就理解了黄先银,他也是一名水手,一名沙漠中的水手。
(选自《读者》2011年第14期)划线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中的“天网”“欢迎”为什么要加引号?
黄先银目睹不法盗猎分子的行径,心里感受怎样?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黄先银的护鸟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想一下,当记者来到黄先银家采访,目睹黄先银家空空如也的景象时,记者将会提什么问题进行采访?黄先银将会怎么回答?
文章的结尾记叙了阿拉尔海水手的故事,这与本文有怎样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