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韩诗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陈诗的“明月隐高树”和韩诗的“晓月暂飞高树里”,描写的景物是相似的,但一“隐”一“飞”,各得其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8分)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①,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②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
悯农
陈宗远
条桑事了蒸麻③急,刈麦人兼种稻归。
作苦那能衣食足,几多游冶厌轻肥。
注:①不多黄:尚未成熟。
②已分:已料定。
③“条桑”、“蒸麻”:均为农事。
(1)两首诗均以“悯农”为题,请指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之处。
(2)两诗对农人的关注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诗人以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表达悯农之情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请结合作品对这句评语做简要阐释。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
②《画菊》:
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
②疏篱:
③抱香:
④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