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夜深静坐,时闻雨点敲窗”为开头,写一段情文并茂的文字。要求:(1)侧重听觉描写;(2)运用拟人、比喻两种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①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② (lù),“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1)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2)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注】 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
简答题。(此题为选做题)
选做题A《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过了数日,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某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某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这里的“某”是谁?他想出的是什么计?最后结果如何?请简述。
选做题B“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说的是谁的理家办事才能?其理家才能在协理宁国府办丧事中表现得最明显。请简述其协理宁国府的原因和过程。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什么事?依据刘姥姥所说的方法,平儿如何处理这件事的?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