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D.海外敌对势力对封建政权的威胁 |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问,大力打击市场_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
B.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 |
C.孔子反对商业欺招 |
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
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
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
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