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体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时,专门学习著作如下:劳伦斯·斯通的《1640年至1900年英格兰识字水平和教育》、詹姆斯·鲍恩的《西方教育史》、李维的《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谢天冰的《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据此,探究的主题是()

A.英国工业革命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B.英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关系
C.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D.教育近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

1954年尼赫鲁说:“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原则可以作为一个榜样。”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关系的首创性 B.是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准则
C.是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 D.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包容性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这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中国居民交通工具多样化
B.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主张“公仆意识”
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英国的新贵族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地位提高了

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讨论如何实施“政协协议”时,刘少奇说:“华中(苏皖边区)我们应保留,如改组了政府,党中央可以迁到那儿去”…在延安…张治中说:我这是第三次到延安,延安给我的印象很好。如今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后,中共中央就应该搬到南京去。这一讨论发生于()

A.1927年4月至1936年12月 B.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C.1946年1月至1949年10月 D.1950年3月至1966年12月

《爱之光》的剧本基本剧情是:一位科学博士以前认为,时间先生和空间小姐毫无联系、相对独立,所以在科学研究中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一天,光之神给他带来了重要灵感。最后,科学博士摘下了他的“有色眼镜”,明白了两者的联系。能解释这一剧情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