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它主张“仁政” | B.它主张“天人感应” |
| 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 |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
|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
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 A.不公平 | B.不具备选才功能 |
|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巡抚”应是
| A.地方的封疆大吏 | B.中央朝廷的重臣 |
| C.皇帝的内侍人员 |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
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 B.内阁制 |
| C.三省六部制 | D.军机处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 C.行省制 | D.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