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金史》
材料三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舰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
材料四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古代哪些重大发明及其分别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太祖接受汉人谋士韩延徽的意见,对待逃避战火北投契丹的汉人“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太祖“问诸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整理自《辽史》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摘自翦伯赞诗
材料三:(贞观四年)颉利之亡,其下……来降者尚十余万,诏议所宜。咸言:“……请悉籍降俘,内兖(山东南部)、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中书令温彦博曰:“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留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扞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兖豫,则乖本性,非函
育之道。”……帝主彦博语。
——《新唐书·突厥传》
请回答:
(1)少数民族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请用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各一例,说明这一结论。
(2)材料一反映了契丹(辽)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官分南北”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之一个材料,说出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并对材料中的观点做一简要点评。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成祖在发展与东西洋诸国关系的主动与热心,主观上是为了稳定政局,扩大朝贡贸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傅衣凌 《明史新编》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
(2)结合图2,概括隋唐时期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史实,举一例说明交通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2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
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理由。并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
材料三(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3)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两幅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片:
图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图2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1)图1和图2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2)对材料中“新应用”的准确理解是什么?(2分)
罗斯福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
罗斯福说的“严重缺点”是不是美国经济制度中最严重的缺点?为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4)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后,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2分)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期”。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摘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表述的“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