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
|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
|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
|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
|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
|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