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
B.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追讨欠款 |
C.场景一: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
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
“(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A.民主共和说 | B.社会进化论 |
C.君主立宪说 | D.经世致用说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论者不察,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此说甚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独中国狃(拘泥,狃音扭)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根据材料判断作者应是
A.慈禧太后 | B.奕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