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地球公转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中的某一个节气,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虚线是回归线或极圈.读图回答问题。
(1)该节气是 ,地球公转的速度较 (快或慢)。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分,英国伦敦是 月 日。
(3)此时等太阳高度线是以 点为中心的同心圆;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小值。
(4)以下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东半球全部为夜半球 |
B.该日北半球的白昼范围比南半球大 |
C.该日北回归线是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地区 |
D.160°E经线上的人们,此时正迎来新的一天的曙光 |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西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英吉利海峡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南岸尤为丰富,圣马洛湾沿岸建有世界上最早的潮汐能发电站。
(1)简述北海以东图示地区海岸线的主要特征,并说出该特征对当地气温的影响。
(2)简述开凿甲、乙两条运河的不同地理意义。
(3)简析圣马洛湾沿岸潮水位高的原因。
下图为201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2)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3)比较图(a)与图(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_国家。A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B国家属于________。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完成下表内容。
(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题):
为了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下面设计了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
实验步骤:
(1)两手握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3)竹片折断瞬间,两手虎口处有震感。
(4)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似。
实验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画出相对应的地质构造。
(2)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都可以形成高山,将下列世界名山与对应的地质构造相连。
A喜马拉雅山①断层
B泰山 ②火山
C富士山 ③褶皱
(3)向斜有时成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