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 而 为 知 者 殆 而 已 矣 为 善 无 近 名 为 恶 无 近 刑 缘 督 以 为 经 可 以 保 身 可 以 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廉耻(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①《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弃礼义,捐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导致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尊重、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一律、一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国乃灭亡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①礼义,治人之大法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B.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C.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D.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D.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译文:

②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译文:

③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
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
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乃挺身奋手,遂拔其刀以截寿头,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启:禀告
B.岂可假手于人哉!假:借助
C.(李寿)防备懈弛懈弛:松懈
D.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感激:感谢,激动

下列六句话分为两组,分别表现娥亲“烈义”一组的()
①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
②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③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
④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⑤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
⑥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寿是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从他身上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上的地主恶霸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B.李寿聚族相庆,激发了娥亲将内心的伤痛变成复仇的愤恨,并付诸行动;文中详细描写娥亲决斗李寿前的准备,这是为下文蓄势。
C.本文将娥亲杀李寿的过程写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一个刚烈女子的性格便突显在读者面前;语言简练,情节起伏波折。
D.文章中还写到了福禄长“解印绶去官”和守尉要娥亲逃匿等情节,揭露了当时官吏徇情枉法的阴暗面。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
译文:
(2)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是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译: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每小题2分)
(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三)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四)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惜:爱惜)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辇来于秦

对以上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最后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步,假设六国如反上述之道而行之,胜负存亡尚未可知。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语双关,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又告诫北宋“为国者”。
C.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直接写出美人之多,命运之惨,揭示秦始皇骄奢淫逸。
D.第三、四段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充分的铺陈夸张描写,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翻译下列句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新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 封疆晏然。太祖常召良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祯每易服为间谍易:交换 B.江阴当其要冲当:处在
C.在境十年,封疆晏然封:边疆 D.太祖常召良劳曰劳:慰劳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组是()
①能没水侦探
②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
④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⑤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⑥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B.太祖多次亲自带兵攻打陈友谅,大军出击,金陵空虚。但因为吴良镇守江阴,所以张士诚不敢趁机出兵攻打金陵。
C.吴良仁厚俭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D.太祖非常信任赏识吴良,命学士宋濂等人作诗赞美他,还夸赞他像当年的吴起一样。此后,为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吴良在浮子门将张士诚消灭。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
译文: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