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D.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笑声的魅力
舒 婷
人生本来十分平淡。
空难、雪崩、战争,冤狱和被绑架,这类九死一生的恐怖经历,电影里虽然极力渲染,呼之欲出,毕竟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谓人如蝼蚁,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说起来,绝大多数人庸庸碌碌,过的都是正常生活。因此才有漂流、跳伞、飚车、泅渡海峡甚至赌博吸毒等等自讨苦吃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本来玩的就是心跳嘛。
那不为外人所知的情感风暴,伤亲失侣,受遗弃遭背叛,中奖升职,就连天上掉下肉包子这种大喜大悲,同样能致人于死地。但各人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是杀人或自杀?其凶险程度只有自己知道。况且现代人越来越自闭,麻木和冷静成为防卫本领,一颗石子能否激起千层浪已够怀疑,反正脸上总是微波不兴。
中国人还不习惯找心理医生,尽管这个行业正在大城市悄悄兴起。生活是庸常的,是微尘的叠加,是无处逃遁的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滴水蚀石的时光。如何抗衡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诗人开出的药方是“保持几分童真”,宗教提倡“一颗平常心”,男人呼吁浪漫,女人渴望情趣。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例如“欢乐总动员”里的搞笑、相声小品、卡拉OK、全民健身运动、旅游、美食和周末PARTY等休闲项目开始获得它应有的位置。
然而一枝玫瑰花的奉献或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仅能局部或短期缓解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要维护心理健康,莫过于换一种眼光,就像打开一扇新窗户,迎接早晨升起的同一轮太阳。
有一本好书叫做《享受每日生活》,是美国人托马斯·穆尔写的。他说:“当我们把简单的用餐变成宴请,摆下饭桌就是请灵魂出席。盘子、杯子和刀叉可能就是唤起一个家族记忆的物件,或者仅仅是漂亮的餐桌上的用具。一块桌布、餐布、蜡烛、甚至一个矮托架,能把普通的用餐变成一次不平常的经历。”最后他强调了营造环境魅力的至关重要。“在这种心态下,灵魂出现在前台,而对人生的延续和生活中的喜忧的实实在在的关注,至少是暂时隐退到了幕后。”
即便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的幸福场面,对于浮躁急切、物质利益至上的现阶段中国人来说,也显得过于矫情和浪费了。多少人不是用快餐盒匆匆果腹,就是把餐桌当战场,商业的、政治的、处心积虑的、患得患失的,蜡烛和鲜花变成了道具。难怪有报道说: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患者已占人数的20%-40%。
但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对人生持有一份幽默感。
对迟到的恋人说:幸亏你终于来了,那只近视的鸟错把我当一棵树,正打算在我肩上孵蛋呢;安抚大发雷霆的母亲:放心吧,虽然我是最后一个出考场,成绩却没那么差,是倒数第二名;阳台上掉下衣架,砸了脑袋,抬头揶揄迭声道歉的邻居:早通知我,好戴钢盔呀。下次若不能抛个绣球来,至少落一根烤鸡腿如何?
下雨,自己淋得像落汤鸡,目送扭着高跟鞋继续奔跑的胖嫂,有趣;排长队求职面试,看左右有人念佛有人冒汗有人不断上厕所,心中一乐,忽然看破红尘,也去上厕所;接朋友,火车却晚点,有人频频看表,有人持续拨打手机,还有人守着询问处纠缠,你饶有兴味地研究他们的眼神、手势、衣着和口音,推想他们要接的亲戚、朋友、上司或情人,时间不知不觉过去,远方来的朋友笑眯眯站在你面前。
只要你睁大好奇的眼睛,只要你怀有善意,你总能从司空见惯的老环境中发现有趣的事物,轻松自己的心情,也给周围的朋友带来笑声。
文章开头说“人生本来十分平淡”,这“平淡”一词在下文三段中都有一句话作解,请将他们找出来。
第五段“一枝玫瑰花的奉献”和“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⑴一枝玫瑰花的奉献:                        
⑵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                         
作者提倡调整调整心态,学会对人生持一份幽默感,第九、十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幽默感的?
第:⑴第九段:                            
⑵第十段: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正因为生活平淡,才有了人们对惊险、刺激生活的追求。
B.“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指的是人们生活是庸常的,使人毫无压力,空虚无聊,精神上太“轻”,没有支撑点。
C.作者认为要想达到长久消除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就必须维护心理健康,要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看人生。
D.营造环境魅力至关重要,它构成了现阶段中国人进行商业、政治交易的一种手段。

E.“灵魂出现在前台,而对人生的延续和生活中喜忧的实实在在的关注,至少是暂时隐退到幕后。”这句话让人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F1赛车的轮胎
轮胎看上去就是圆圆的、黑黑的橡胶制品,但有理由说它是赛车上最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部件。它们提供赛车和地面仅有的几个接触点,除了空气阻力和侧向风力,作用在赛车上的力都是由轮胎与地面的四个接触点产生的。F1赛车配备了两种车胎:干胎和雨胎。前者用于干燥赛道,后者用于湿滑赛道。
一般来说,车胎接触地面的面积越大,赛车的抓地力就越大。为获得理想的抓地效果,F1赛场上曾经流行“光头”车胎。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为降低车速,国际汽车联合会要求干胎胎面上必须开凹槽,雨胎胎面上排水槽的面积占胎面总面积的25%。
干胎,是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直径660毫米,宽度350毫米。轮胎表面有四个纵向的凹槽。这些凹槽在轮胎表面中心线两侧以50毫米的间隔对称排列,深度至少为6.5毫米。这种干燥天用的轮胎并不是对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轮胎的改造,它传递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F1赛车中引进这种轮胎,为的是减少赛车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即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产生抓地力的面积。这样就能降低赛车的拐弯速度。
雨用轮胎还必须注意另一事项:这种轮胎还必须能够驱散轮胎接触点和赛道之间的水层。如果水太多,轮胎就会因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打滑。在每次比赛前,制造商必须向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轮胎的详尽图纸。利用计算机模拟,确保雨天凹槽达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这一技术,赛车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散去数十升的水。由于潮湿的赛道表面温度较低,所以雨胎必须能够在比干胎的工作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工作。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胎直径应比干胎的略宽。
无论是干胎还是雨胎,它们都有理想的工作温度。干胎胎面高效工作的温度约为100摄氏度,雨胎约为40摄氏度。为了让赛车尽快进入比赛状态,在赛车出发前,工作人员常常要用电加热毯将车胎包裹起来加温,需要90分钟才能将干胎胎面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在比赛中,如果胎面温度过高,干胎或雨胎的磨损速度就会加快。在半干半湿的赛道上,观众常能看到装着雨胎的赛车为避免胎面温度过高,不得不避开逐渐变干的行使轨迹而选择潮湿的道路“行走”。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检查轮胎的气压。当轮胎气压略微下降时,会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轮胎与车道的啮合更加有力。但是,轮胎气压的细微变化都可能破坏汽车的平衡。为保证赛车车胎的气压相当稳定,F1轮胎充入的是无水分的氦气。
摘自《F1大奖赛:“高科技的奥运会”》
下面对“F1赛车的轮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F1的轮胎是赛车和地面的接触点,为赛车提供除空气阻力和侧向风力外所有的力。
B.为提高安全系数,F1赛车的轮胎,无论是干胎还是雨胎,胎面上都必须开凹槽或排水槽。
C.F1赛车的雨胎高效工作的理想温度较低,所以比赛前只需将干胎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即可。
D.F1赛车的平衡至关重要,轮胎中充入无水分的氦气,有利于保持赛车车胎气压的稳定。

下面对F1赛车的“干胎”和“雨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胎是F1赛车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轮胎,雨胎则是在湿滑赛道上使用的轮胎。
B.干胎胎面上有四个纵向的凹槽,其深度和间距是有规定的;雨胎凹槽的尺寸则是变化的。
C.与干胎相比,雨胎的直径略宽,工作温度较低,凹槽的数量比干胎多得多。
D.雨胎上开的凹槽,不仅减少了赛车与地面接触的面积,降低了速度,而且还增加了清除地面积水的功能。

对轮胎“是赛车上最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部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1赛车唯一与路面接触的就是轮胎,所以轮胎的性能是左右赛车性能的重要因素。
B.F1赛车轮胎胎面的凹槽的面积必须占胎面面积的25%,关系到赛车的速度和安全性。
C.F1赛车轮胎的工作温度和气压将影响赛车速度和安全,这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D.F1轮胎上开凹槽,减小了赛车的抓地力;适当降低轮胎气压,增大了赛车的稳定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F1赛车的轮胎上开槽,减少了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面积,减小了抓地力,降低了观赏性。
B.F1赛车的轮胎是制造商根据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的赛道的有关情况在比赛前制造的。
C.采用了没有开凹槽的“光头”车胎的F1赛车,在比赛中容易冲出赛道,造成事故。
D.F1赛车的轮胎具有与一般轮胎截然不同的理念,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所以能在任何条件下比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目前,生物技术正在酝酿大的突破。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基因谷物、大豆、杂交水稻等抗逆、抗病高产作物,转基因动物等不断培育成功,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革命。在医药生物技术方面,基因克隆、细胞克隆、个体水平克隆等无性繁殖技术发展迅速。基于器官的修复和移植的干细胞克隆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人类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物芯片方面,DNA芯片成为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疾病的检测准确度和效率,对更快地发现一些疑难疾病带来希望。就在日前,中、美、日、法、德、英六国政府首脑共同签署声明宣布,被称为“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结构图绘制全部完成。这项工程及其意义堪与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计划、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相媲美。现在世界上已完成包括病毒、细菌以及高等动植物在内的几十个物种的全基因测序。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工作也已初步完成,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已赢得先机。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步入“后基因”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趋势是功能基因组的破译。目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仅是弄清了各基因结构的排序,离弄清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么,与各种疾病、各种生命机理有何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只是破译了个别功能基因,如耳聋基因、肥胖基因等等。随着越来越多功能基因的破译,目前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望找到根治的办法,对人脑的功能也将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据预测,完成所有功能基因的测序,尚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干细胞克隆取得快速进展,这可实现通过干细胞分化制备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进行器官修复,治疗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生物技术强烈地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问题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科学(Science)阶段,对许多现象人们还不知道为什么(Why),非典型肺炎就是一个例子。不知道为什么,也就是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对于技术发展便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对于生物技术,各发达国家不仅大量投资于技术发展,同时也大量投资于基础研究,这也是所有学科领域发展应当遵循的普遍规律。
当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已经出现了涉及伦理、道德、宗教、隐私和环境的强烈争议。比如,人们担心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中的外来基因会扩散到其他物种中,从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植入了优良基因的转基因农作物产量高,营养好,对环境保护也有益处,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和化肥用量,使渗入地下的污染也随之减少。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转基因等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始终有增无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规范生物技术研发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不能错过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
下列对“生物技术”这一概念的相关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技术在当代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器官的修复和移植的干细胞克隆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B.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新型的转基因作物,得到了消费者一致的好评,因此极为畅销。
C.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DNA生物芯片。
D.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之间是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辩证关系。

对“后基因时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基因时代”就是已经全部破译了基因秘密的时代。
B.“后基因时代”是基因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时代。
C.“后基因时代”就是基因工程正在酝酿大的突破的时代。
D.“后基因时代”就是在全部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结构图以后继续破译功能基因的时代。

下列对文中重要信息筛选整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基因组结构图的绘制成功是科技国际合作的结果。
B.生物科学涉及伦理、道德的争议主要是对克隆人的争议。
C.生物技术究竟给人类带来福音还是祸害,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掌握它的人。
D.当代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业受到了转基因农业的巨大挑战。转基因农产品将会全部取代传统农产品。
B.在生命科学中的疑惑被人类一个个破译和解答之后,将会形成一个巨大而充满活力的生物产业,并对环境、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C.对人类生命威胁严重的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症的最终攻克要靠基因结构排序的破译。
D.DNA生物芯片应用于临床医学,将大大优化药物治疗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蝼蚁壮歌 (有删改)
金 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友人曾建议,能不能写一本关于蚂蚁的书,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污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得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骤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吗?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像一只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死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燃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并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烈火之中也不放松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的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作者说:“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后又说对蝼蚁“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1)作者“曾长期瞧它们不起”的原因是:
(2)作者“不由得对它们生了怜爱之情”是因为: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追述了友人给他讲过的关于“蝼蚁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说,“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并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烈火之中也不放松自己的岗位。”请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段话的深层目的是什么?
(2)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哪种写作方法突出蝼蚁之“壮”?请你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蝼蚁的探询,形象地描绘了蚁国的面貌。作者发现了蚁国的性质,由此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只有万众一心、锲而不舍,才能振兴中华。
B.《蝼蚁壮歌》重在一个“壮”字:描绘壮的景观,揭示壮的道理,推想壮的同类,层层深入展示事物彼此间的逻辑关系。
C.作者写蝼蚁,有画面,有音响;有动态描写,有静态勾勒;作者把所见所闻和由此产生的怜悯之情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D.本文语言平易质朴,作者用晓畅流利的口语抒情写意,颇有表现力的文言词也使本文生光叠彩。

E.本文抒情合情合理,情景交融。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情,让胸中不断涌动的炽热情感如山涧小溪随山势流转,与描写的一个个画面和层层拓开的所悟之理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下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刚懂得一些时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a)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做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的天气里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里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其他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b),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看见。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林立,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边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阅世览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材很魁梧,看到的也仍然只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目力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
人之所以感到世界环闭,感到人生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他还没有冲破思想的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胸襟,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做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文中标有(a)(b)两处的“地平线”一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作者为什么说地平线“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4分)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在做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年少时有着对地平线美好的记忆,长大后因为对地平线以外世界的憧憬而觉得它成为一种可恨的束缚,于是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
B.地平线其实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它有时会让人感觉到目标跟我们是如此地接近,但忽然之间又变得遥不可及,于是“我”开始“诅恨”它。
C.作者通过对地平线不断地“揣摩”终于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要想使这个有限的空间得到拓展,就应该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D.作者呼吁我们“把地平线还给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美丽的地平线,体验到如我儿时看见地平线时一样的“安全感和庇护感”。

E.这是一篇富含哲理意义的散文,文章启发我们应该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自己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
F.本文在说理时并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并将感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文章显得含意深刻而生动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