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退役军犬黄狐
沈石溪
棱达哨所阵地上,蹲着一条名叫“黄狐”的军犬,哨所最高指挥官宋副连长大声宣读一纸命令:“梭达哨所军犬,编号08431,1979年服役,在作战中屡建战功,现因超龄和身体严重伤残,命令其退出现役……”
下午,贾排长把它交给一位笑容可掬的胖厨师,它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已经退役了,它要回梭达哨所去看个究竟。阵地左侧那片小树林里,有一幢结构精巧的矮房子,这就是它睡了八年的狗房。突然,“汪!”狗房里传来一声低沉的恫吓的吠声。黄狐仔细一看,原来狗房里关着一条新来的军犬,浑身皮毛黑得发亮。黄狐明白了主人为啥要抛弃它,愤怒地竖直尾巴,突然间它动起一股杀机。
黄狐是久经沙场的军犬,而对方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黄狐不慌不忙地用牙齿咬开铁门上倒插着的铁销,黑狗一开始便频频进攻,渐渐地,黑狗显得气力不支。是时候了,它把所有积蓄的愤怒,都凝聚到这一反扑上,黑狗横倒在地,它心里涌起一阵复仇的快感。它倔着脖子,狠命咬下去……
“停!”背后突然传来人的声音,它条件反射似的缩回牙齿,规规矩矩地蹲坐在一旁。贾排长抡起皮带朝它抽来,“滚!”贾排长一脚踹在它身上……黄狐又一次潜回梭达哨所。这一次,它不是去找黑狗报复的,它只是想闻闻熟悉的硝烟味,听听激烈的枪炮声,却正看见贾排长在训练黑狗。
黑狗扑咬敌方的机枪射手了。不好!黑狗扑击呈梯形,这是教科书中的标准动作。但是,这样做在实战中是要吃亏的!这奥秘只有黄狐知道,它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你必须要学会弧形攻击。它脑子豁然一亮,既然黑狗把它视作敌人,那就让黑狗在它身上学会弧形扑咬吧。它不在躲避,做了十多次示范动作,直立起来迎击黑狗的扑击。黑狗变得野性十足,倏地跃起,咔嚓一声,它的左腿骨被咬断了。
“汪汪!”黑狗欢呼着。
它拖着受伤的左腿,低声哀嚎着,一瘸一拐逃进灌木丛,黑狗犹豫了一下,没有撵上来。它痛恨黑狗的宽仁。在你死我活的厮杀中,任何宽仁都是愚蠢的,绝对不能让黑狗把这宽仁的习惯带到战场上去。它艰难地站起来,咬着牙朝哨所走去。隆隆炮声,在谷地上空划亮了一道道炽白的弹道,我军收复神圣领土的战斗打响了。
它本能地挺立起来要冲上去,一迈步,左腿疼的钻心。它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小跑着,终于在半山坡上追上了梭达哨所的战士,只见五六个战士刚冲出去几步,突然脚底下闪起两团红光,四个战士倒了下去。
“妈的,又是雷区!”宋副连长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扭脸问道,“还有别的路吗?”
“没有。”贾排长回答,“两边都是峭壁,只有这条路。”
“我去试试。”贾排长把牵着黑狗的皮带塞给宋副连长,刚要迈步,黑狗突然一口叼住他的裤腿,死也不松口。
“怎么啦?”贾排长回身拍拍黑狗的脑袋。黑狗不愧是条军犬,狂吠两声,想替主人去趟雷。贾排长解开了黑狗头颈上的皮带圈,恋恋不舍地搂着黑狗的脑袋,用宽大的手掌捋顺黑狗脊背上的毛。说时迟,那时快,黄狐突然从磐石后面窜出来,长嚎一声,越过黑狗和贾排长,冲向雷区。它拖着那条受伤的左腿,在山茅草里踏行,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它不能失去最后一次报效主人的机会。
“黄狐!”贾排长惊叫起来。
“汪!”黑狗动情地叫了一声。
它感觉到身体绊着了一根根细铁丝;感觉到爆炸声震破了耳膜;感觉到周围闪耀起一团团火光;感觉到大地掀起猛烈的气浪;感觉到浓烈的硝烟堵塞了鼻孔;感觉到肌肉被弹片撕裂,骨头被弹片切碎;感觉到浑身被肢解开了,血已快流干。但它突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快感,作为军犬,它为自己能死在战场上感到骄傲。它倒在开阔地的尽头。
一只宽大的手掌,在捋顺它脊背上的毛。它想伸出舌头舔舔那只熟悉的手掌,可惜已经没有力气了,它舒畅地吐出最后一口血沫。
嘹亮的冲锋号响了。
(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狐和黑狗既有同类血腥的残杀,又有着人类身上独有的丰富情感。小说借动物之身,拷问了人类的自私、怯懦等问题。
B.黄狐在困难面前,在生死面前泰然自若,让我们看到的是通人情、懂人性,并具有人类优良品质的拟人化的军犬。
C.当黄狐看到黑狗占领了它的宫殿,夺走了主人的宠爱,它顿时心生恶念,想把黑狗置于死地。说明黄狐心胸狭隘,骨子里有邪恶的一面。
D.贾排长喜新厌旧,看到黄狐年老残疾就嫌弃它,让它退役,还用皮带抽打它。这让读者感悟到人的良心还不如狗。

E.这篇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以动物为视角,有着深厚崇高的内涵,以浓厚悲剧意蕴为底色,呈现出独特的悲剧风貌。
小说中描写黄狐两次潜回哨所的行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黄狐身上怎样的优秀品质?
作者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暗喻对人类社会生活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棋杀
亦农
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方家世代行医,闻名方圆百里。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方虚竹十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其父方行之,嗜棋。方虚竹自小耳闻目染,胸中渐有丘壑。十一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方行之七十岁上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本《围棋廿四局谱》。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浸淫阅读,竟把药理与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公元一九三九年,日本人侵略至禹镇。仅一日一夜,街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鬼子队长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面对日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正患重疾,不治二日内将亡。”
小林雄二大惊,眉眼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小林雄二斜眼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我这里摆一简单棋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小林雄二率人告退,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书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可报我国仇家恨。”
方夫人不解。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集所致,服此药后宜静心固气,二日可痊愈。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紧锁,门上贴一条幅,字迹遒劲有力,上书:棋杀小林雄二。落款方虚竹。(选自《亦农小小说选集》)
请概括总结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开端:②发展:
③高潮:④结局: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方虚竹在大门上贴着落款的“棋杀小林雄二”条幅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方虚竹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善良的拯救
曾颖
从火热的公交车站跨上空调车的那一瞬,胥富感觉一股森森的凉气。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
照说胥富是不该上这辆空调车的,因为这车的票价比别的公交车贵出一元钱。那一元钱,可以买将近两斤糙米再加几钱盐巴,足够他吃上一天。
但今天,他决定要上而且坚决地要上,因为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情,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于是,他选了一辆最漂亮的空调车。为此,他在车站上足足多晒了十分钟。
售票员卖完票后,很不耐烦地说:“往后站,往后站!”
胥富不知道是自己身上的旧工作服还是自己被太阳晒得泛着黑色油光的脸惹售票员不舒服了。他恨恨然地咬咬牙,但想到他即将要做的大事,他又忍住了,只下意识地捂紧身上的黄挎包。
这时,身后一个脆脆的声音喊:“叔叔。”
胥富没是理睬,这个城市里没人会这样喊他。
“叔叔!”
又一声,还是脆脆的。
胥富回头,看到一个大约十岁的小女孩正冲自己笑。
“你的脚上有伤,来坐吧!”小女孩发出邀请。
胥富仔细看看小女孩的眼睛,那清澈的眼睛里没有半分奸猾,他又看看小女孩让出的半个位子,那上面也没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东西。
小女孩指指自己的脚,说:“我的脚也有伤,只能让你半个位子了。”
胥富看着她的脸,禁不住想哭。但一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哭实在是不光彩的事,于是,他咬住牙,对女孩说:“叔不累,你坐。”
“可你的伤口还在化脓啊,你来坐吧!”
女孩伸手拉他,她的手嫩嫩的,胖胖的。这使他想起自己的女儿的手,细细的,黑黑的。一晃已经三年没有看到她了,不知道是不是胖了一些。
他坐下。周围有人开始捂鼻子。女孩问:“叔叔,你的腿是怎么受伤的?”
“钢筋扎的,在工地上。”
“我的伤是滑滑板摔的。对了,你怎么没医?”
“没钱,包工头已经八个月没发工资了。他……跑了。”
“那……你就这么拖着?”
“不,我涂了药的,你看,那黄色的就是,壁虎酒,可管用了,我们伤风感冒蚊虫叮咬都用它。”
“可是已经化脓了。”
“哦……那是脓吗?”
小女孩努力挤了挤身子,从背后把书包拎过来,取出两盒药,说:“这个送给你吧,我的伤快好了。我不想吃了。喏,再给你半瓶水,你别嫌我喝过,你快把药吃了吧,很快就不疼了。”
小女孩像个小老太太,在胥富眼里一片迷蒙地唠叨着。
胥富吃过药,只觉得心里凉乎乎的。
这时车到站了。女孩说:“叔叔,我要下车了,您走好。我妈妈说,无论是什么伤,都会好起来的,您保重。”
胥富点头,泪如雨下。
小女孩一瘸一拐下了车,车开了,胥富盯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把手中的黄挎包抱得更紧。
车又静静地朝前开。
世界依旧在静静地运行着。
小女孩永远都不知道,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她更不知道的是,困为她的几句胥富久未听过的亲切话语,使胥富放弃了干一件惊天大事的冲动。(选自《小小说·大智典》,有删节)
请说说你对“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
在小女孩让座时,胥富保持高度警惕,这说明了什么?
文章反复说胥富要干一件大事,请合理推断出这件大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文章的题目是“善良的拯救”,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善良,作者除了正面描写小女孩对胥富的关心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细节对此作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促织,促织!
宗璞
秋来了。
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来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样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间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边,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墨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当地,它总是不屑一顾。
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蛰,一名促织。
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能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听得一位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决不浪费时间。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促织,促——织——(选自2007年第2期《中国校园文学》)
作者是怎样写秋天不知不觉全面到来的?
有人评说作者在促织鸣叫的歌声里,听到了别样的意味,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听到的“别样的意味”有哪些?
文中顺手拈来狄更斯的《炉边蟋蟀》与《聊斋志异》的《促织》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作者从小小的蟋蟀身上挖掘出奋力、认真的精神象征,对流俗进行了批驳。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导引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下题。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一方面,因这一时期的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其突出表现为废除丞相,对大臣滥施廷杖,厂卫横行,再加上宦官几次得宠专权,更是造成无穷祸患,而几位皇帝特别是万历帝长期怠政等;但另一方面,它更是一个蓬勃发展、多所创新的朝代,不仅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大国和领先的地位,而且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如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地方商人集团崛起、白银成为主币、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发展强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营地主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文化异彩纷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跃,社会流动加快,等等。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显露了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这说明明代绝不平庸,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转型”的趋向也就随之消失。就直接原因来说,主要有三:首先,它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终至铤而走险,农民起义在此时风起云涌而汇成洪流也就成为必然。其次,它没有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以致其内掠和反叛不断,反复削弱着明朝的统治力。早在正统时,先有西南“麓川之役”,后有北边“土木之变”,以致皇帝也被瓦剌也先俘虏而去。此后仍是战事不断,最终是建州女真崛起,破墙入关,成为明廷无法遏制的劲敌。其三,统治理念保守、落后甚至顽冥不化。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不同于此前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明朝遭逢了亘古未有的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遇上了全球一体化开端时代的到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但可惜的是,明朝统治者对此没有丝毫察觉,他们仍然陶醉在传统的“天朝大国”心态中,以不屑的眼神傲视着漂洋而来的“红毛夷”们;至于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他们的国家制度如何,社会状况又如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都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积极的对策,以致使中国失去了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开拓海外市场的良机。二是对内。集中表现在对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如若顺利发展足以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新因素进行压抑乃至摧残,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时派出大量矿监、税使对工商业的肆意掠夺和打击,对蓬勃发展的民间海外贸易的长期禁止和限制。
明朝统治者何以会有以上失误,也即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二:一是皇权腐败。表现为中期以后,皇帝怠政日甚一日,万历后期,臣工奏疏大半留中不发,许多衙门缺官长期不补,以致出现“职业尽弛,上下解体”的局面。与此同时,经济上的疯狂搜刮,也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民变接连不断。二是官僚队伍的尸位素餐和整体腐败。尽管明中后期也有像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但总体说来,早在天顺时官员们就已经普遍是“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所谓“只求做好官”,并非要把官做好,而是指谋求担任“好官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荣华富贵!这样的统治队伍,这样的官风,哪里还会有民生的位置,哪里还会有国家的前途?
当然,之所以形成皇权和官僚队伍整体腐败的局面从根本上说,又是专制官僚体制自身缺乏甚至没有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的。(选自2008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面各项中,不能标志“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的一项是

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
C.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中西交流空前活跃。

下列各项中,对明朝灭亡原因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少数民族不断地内掠和反叛削弱了统治力。
C.统治理念保守、落后,对外闭关自守,对内压抑摧残。
D.皇权及官僚队伍整体腐败。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和想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蓬勃发展,多所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B.明代已经显露出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朝统治者只要改变统治理念,对内对外抓住机遇,中国就会从此走向文明,走向富强。
C.专制官僚体制自身是形成皇权和官僚腐败的根源,即使出现几个以天下为已任的官员也不能避免明朝的灭亡。
D.明朝灭亡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才不会滋生腐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姓氏的异同
就姓氏的来源看,世界各国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的人类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了相互区别而用不同的标志表示自己,这种标志无疑就是姓氏的雏形。所以我国早期的几个姓氏,如姬、姜、姚、姒等,在写法上都从女旁,说明它们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代的产物。而在欧洲,早期的姓氏都与古罗马的父系氏族社会有关。在历史发展中,姓氏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家庭的代号、祖先的名字、自己的职业、居住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奇异的物品等都曾被用来作姓氏。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带有受我国影响的明显印记。在公元10世纪以前,居住在今朝鲜半岛上的居民除极少数贵族使用姓氏外,其他人都没有姓。后来,在高丽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在全国推广汉姓。直到今天,韩国与朝鲜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仍都与我国姓氏相同。据统计,两国历史上常用的姓氏约有500个,后来由于大姓的人口越来越集中,一些人口较少的姓氏被废弃不用。如今,常用的姓氏仅剩下100多个。在这些姓氏中,又以朴、李、金、郑、崔等姓的人口最多。
东南亚各国由于在地理上与东亚接壤,其姓氏也有与东亚近似的特点。如邻近我国广西、云南二省区的越南人,姓氏在公元前后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约有200多个,其中以阮、黎、陈、范等姓的人口最多。
南亚各国受印度影响较深,姓氏常有印度的印迹。斯里兰卡人的姓氏受过印度很深的影响。当地的主要居民僧伽罗人约在公元前后开始使用姓氏。最早的姓氏多是父亲的名字,后来又加上地名、官职、种姓等成为复姓,因此当地人的名字大多很长。如一位官宦人家的后代,姓名全称是帝伐那伐特达·兰卡·阿帝卡利·古塔,意思是说他名叫古塔,先祖住在帝伐那伐特达庄园,姓帝伐那特达,曾被国王赐与兰卡·阿帝卡利官职。后来,自印度传入的种姓制度在斯里兰卡流行,人们的姓氏又受此影响,变得等级森严和高下有别。不过,其姓名冗长的特点仍被保留下来,最多时甚至超过10段、近100字。为了减少不便,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近代入侵斯里兰卡以后,受欧洲人的影响,不少姓名得到了简化。
西亚主要分布着一些阿拉伯国家,另外还有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以色列国。阿拉伯人的姓氏多来自祖父名,通常与名字一起组成“本人名+父名+祖父名”的形式,在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时使用,对普通人则只称名。如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这一名字,穆罕默德是他本人名,安瓦尔是他的父名,萨达特是他祖父名,称呼他时要称萨达特,相当于他的姓。
犹太人的姓氏出现时间比名字晚得多,早期的犹太人只有名,没有姓。在公元1世纪遭受罗马入侵以后,许多犹太人迁到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及中东阿拉伯国家,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在自己名字上加入父名的习惯,这些父名后来也就成了姓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传统姓氏都在发生变化,上述特征也在逐渐弱化。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姓氏的血缘意义,而只把它当作人际间彼此区别的符号。于是,有人随意制造出新的姓氏,也有人把外国的姓氏当作自己的姓氏。凡此种种,尽管在短期内不会对姓氏的本质产生根本影响,但长此以往,由量变引起质变也不言而喻。毕竟,世界慢慢变成了地球村,姓氏也没有理由置身其外。(选自2007年第2期《中国国家地理》,有删节)
对文中画线词语“大同小异”的解释全面的一项是()

A.姓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早期人类由于血缘关系而形成不同的部落,部落的标志就是姓氏的雏形。
C.我国的姓氏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代的产物,而欧洲早期的姓氏都与古罗马的父系氏族社会有关。
D.姓氏都是人类发展到部落阶段,为了标志自己而产生的,但不同的氏族社会姓氏有所不同。

以下各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因历史或地理原因,姓氏大多类似我国,如少数大姓占人口较多等。
B.南亚各国受印度影响较深,带有姓名冗长的印度印迹。
C.西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姓氏多来自祖父,通常采用“本人名+父名+祖父名”的形式。
D.犹太人的姓氏则主要受欧洲影响,在自己名字上加入父名,后来这些父名就成了姓氏。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和想像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的发展,姓氏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如东郭就是以地名为姓,上官就是以官职为姓。
B.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在历史上也受过我国影响,所以日本的姓氏绝对与我国相似。
C.近代,欧洲列强入侵各地,对世界各地的姓氏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D.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化了姓氏的血缘意义,制造出新姓氏,借用外民族姓氏,使姓氏更加多元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