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梅花草堂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漭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漭: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绵亘东趋:延伸 B.繁卉岩被:遮盖
C.引以庖给:供给 D.地势峻斗:争斗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盖乐焉不失乎正也B植桧犹存
诗成归视向历群山
C仅可路D分韵赋诗者久
“招云亭”遂记兹游
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涧多石底,云深树茂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西边的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却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只是不为人熟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但 深 之 为 州 非 通 都 要 路 兼 是 山 隐 于 邃 奥 故 无 前 贤 题 咏 及 当 代 名 笔 发 其 幽 潜 予 故 表 而 出 之 呜 呼 乐 而 不 失 乎 正 者 浴 沂 风 雩 也 兰 亭 之 会 乃 或 感 慨 悲 戚。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3分)
译:
②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代勒所民兵昼夜行部:统率
B.与王素结避祸党:同伙的人,党徒
C.商公,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止为:因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④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率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后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到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2)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选自《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恭帝幼冲①,太祖英主有度量,将士归心。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②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独宫内不知。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出。
陈桥驿在陈桥、封邱二门之间。艺祖拥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不纳,遂如封邱,抱关者望风启钥。逮及帝位,斩封邱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于所事。
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太祖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上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太祖后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敕有司,自后时享③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④,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间,曹勋自金回,太上寄语,祖宗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节选自《宋人轶事汇编》)
【注】①周恭帝:指柴宗训,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第四子,继位时年仅七岁。幼冲:年龄幼小。②点检:官职,与下文中的“太祖”“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均指赵匡胤。③四季举行的祭祖典礼。④靖康之变: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忠于所事旌:表扬、表彰。
B.太祖问普等顾:故意。
C.因有司敕:命令。
D.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之殛:诛杀。

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宋太祖对柴氏子孙体恤有加的一组是(3分)( )
①太祖问之,美不敢答 ②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
③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④太祖后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⑤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⑥太上寄语,祖宗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虽然受到将士们的爱戴,但一听到要立他为天子还是感到心慌而拿不定主意,结果被他的姐姐训斥了一通。
B.宋太祖相当理性地处理陈桥事变后的问题,如对当初那个不让他过关的陈桥守门者进行封官,以表彰他能忠于职守。
C.在对待柴世宗儿子的问题上,宋太祖在杀与不杀的矛盾中最后听从了潘美的意见,从而保留了柴氏的血脉。
D.由于太祖对誓碑的严格管理,因而除天子外,即使朝中大臣以及皇帝的近侍也不知道誓碑上所镌刻的内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富室或挈家逃匿,独宫内不知。(3分)
(2)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