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记述了6至7世纪青藏高原上各民族部落由分散到统一的发展史实
②形成了世界性的专门研究学问的"格萨尔学"
③在说唱文学中,青海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名震世界的英雄史诗
④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类社会科学专家的重视
⑤描述了格萨尔王以神奇的力量、善良勇敢的禀赋,发挥大智大勇,征战南北,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的英雄业绩
A. |
③①⑤④② |
B. |
②③④①⑤ |
C. |
③②①⑤④ |
D. |
②④③①⑤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
B. |
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
C. |
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
D. |
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
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根深蒂固。 |
B. |
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 当之无愧的英雄。 |
C. |
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月色,共享 天伦之乐。 |
D. |
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 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格物致知 摩肩接踵 连 翘( qiáo) 盎然(àng) |
B. |
不言而喻 无精打采 酝 酿( niàng) 褶皱(zhě) |
C. |
轻歌曼舞 旁逸斜出 惆 怅( chàng) 不 辍(chuò) |
D. |
屏息凝神 一代天娇 呜 咽(yè) 褴 褛(lǔ) |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
B. |
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
C.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
D. |
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