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 B.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 C.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 D.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大破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要道。这场战役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 C.公元前1世纪早期 | D.公元前1世纪晚期 |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其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小篆 | B.大篆 | C.甲骨文 | D.隶书 |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李敖在《纠对“五四”运动的错误的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
|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
|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
|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
|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