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1898年5月19日的《国闻报》报道:“戊戌之春,南海康水部(即康有为)倡保国会于京师,……宜讲立会之旨,集谋保国之策。至之日,上自京僚以及公车应试之徒来会者,凡数百人。本朝二百五十余年,士大夫不奉朝旨,毅然引国事为己任,不顾成败利钝,斩斩而决之吾之一心,而其徒从之者又如是其盛,盖未之前闻也。”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
A.提出了变法主张 | B.出现了革命心理 |
C.产生了危亡意识 | D.形成了政党观念 |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里的“他们”应指
A.英国侵略者 | B.太平军 | C.外国传教士 | D.洋务派![]() |
根据台湾三军大军编的《中国历代战争》统计,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有重要战役721起,北方548起,南方173起。导致这一时期北方战事较多的原因之一是
A.民族融合主要在北方 | B.全国人口主要在北方 |
C.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 | D.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 |
顾炎武认为明亡的教训之一是君主过于集权,解决之道是“离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顾炎武在此强调的是
A.倡导经世致用 | B.批判科举制度 |
C.反对土地国有 | D.肯定分封制度 |
外来词是两种语言文化融合的结果。下列哪一组外来词语最有可能出现于秦汉时期?
A.单于、琵瑟、石榴 | B.可汗、阎罗、菠菜 |
C.谋克、喇嘛、和卓 | D.国会、坦克、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