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插 田
叶 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静静地修养几日吧。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
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战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娴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地,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开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的,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他们起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力,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的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流电,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插田事件的描绘,来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困惑。 |
B.作品中对插秧的描写,表明了人们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恬静美好的生活,也由此才引发了“我”的羡慕。 |
C.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认为种地本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可“我”这么一个都市里的人却那么说,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
D.四公公之所以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是因为四公公担心如果都市人都来种地的话,那么他们便更没有“旁的生涯”了。 |
E.作品借插田这一事件来探讨“读书”与“种地”的问题,通过描写“我”与四公公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引发读者的深思。作品中的四公公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作品是怎么叙述插田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作品的最后为什么以我的腰疼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禅悟红茶
马亭华
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这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品性,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富有,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撒三两点眼泪冲泡。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跳跃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有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泡冲,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轻轻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披露神圣的光芒。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丝绸,给人启迪,开悟,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了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茶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舟子涉过浩波飘渺的春雨江南。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圣水,自然显露锋芒。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历代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峰清高,左右逢源,九曲回肠。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能可以君子坦荡荡,一副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度过多少春夏秋冬。
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的含意。
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
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专业围脖、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围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也就是微薄,即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 |
B.“围脖”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更改内容或查看页面。 |
C.“围脖”无需标题及精心的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 |
D.“围脖”的致命诱惑是互动、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
下列关于“围脖”在当今社会得以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在今天成为一种娱乐的话语场,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表达内心隐藏的想法。 |
B.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等广为出现,著名演员不无名百姓都参与围脖编织之中。 |
C.人们可以利用围脖连接爱心接力的链条,以千里递证、转发寻亲启事等形式,急人之困。 |
D.草根一族在人生困窘之时,也可以从围脖中发现希望的曙光,为自己寻求到心灵的寄托。 |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能够将瞬间的灵感和思想表达的语言即时便捷地发布出来。 |
B.“围脖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写博客。 |
C.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雅俗共存,但主流是严肃的、有意义的。 |
D.简单、随意、新鲜的围脖创作,能够使每个无名草根成为明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开会去了
矛盾
父亲又盯住了他儿子的面孔看,心里便想到十一年前的今日。十一年前的今日,这儿子只有两足岁,刚刚会走。十一年前血染南京路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同她的两个女朋友从“包围总商会”立逼“宣布罢市”的群众大示威回到家里时,一把抱住这两岁的孩子,一面兴奋的说:“我们一队里有小学生,马队冲开了前排的大人,有好几个小学生跌倒了,我看见一个——不过十二三岁,在马蹄下滚过,幸而交通队立刻来救了去。我那时就想到我们的阿向。可是,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那样的世界罢?”
以后每有一次示威运动,每有一次看见小学生们参加而挨着皮鞭马蹄,母亲回家来总是抱住她的阿向,沉痛的说了同样的话语。
最近,她看见了“一二?一六”北平的受伤学生的摄影,她唤着阿向说道:“阿向!你看,这一个臂上绑着纱布的,好像比你大不了几岁呢!唉,他们对于小孩子也下毒手!”
然而现在阿向也到了要去参加什么“运动”的时候了呢!十一年前无数的跟阿向同样大小的孩子现在大概也同阿向一样怀着又好奇又热烈的心情准备去参加第一次示威。
父亲想着,心里觉得有点难过,又有点快慰。
儿子匆匆忙忙地在吃蛋炒饭了。父亲和母亲坐在旁边看他吃。父亲觉得他应该对儿子说几句话,可又觉得要说的太多了,而且儿子也未必全懂,儿子毕竟是太小了一点。
母亲却先开口了: “开过会倘使去游行,阿向,你还是不要去罢。”
儿子只管扒饭进嘴里。
“游行可以不去。你的肺病刚好,多走要伤身体的。况且,要是半路里被冲散了呢?你又不认识路,怎么回来呢?”父亲也说了。
但是儿子狡猾地笑了笑,匆匆地把饭吃完,这才很不平似的叫道: “不怕,不怕!不认识路,我会问,会叫车子!”
他伸出手来,又说:“车钱呢?”
父亲给他两张角票,他就走了。母亲一直站在后门口看他走出了巷堂门。
“你不应该先允许他去的!”母亲回到客堂里就抱怨父亲。
“不许他去么?以后他简直就瞒过你!”
“可是到底太小了!”母亲叹气说。
父亲和母亲对面吃午饭,觉得比往常冷静些。
“我先打算和他同去,倘使要游行了,就带他回来;可是后来一想,一则不免要碰到许多认识的人,二则他也不肯跟我回来的。……”母亲自言自语的说。
“自然,”父亲笑得很响,“他要跟群众走,怎么肯跟你母亲呢!”
“他是什么也不懂的,就凭一股血气,胆又大,——你应该教教他。”
“怎样教?教什么呢?对他说,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么?他太小了,不能理解的。”
父亲说着忽然又很响地笑了,脸上的肌肉却是绷紧的。
直到吃完饭没有再提这件事。
吸着香烟踱方步的时候,父亲好几次站住了朝母亲瞥一眼,父亲的脸上有一层兴奋的红晕。终于他站在妻的面前说道:
“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才群众大会之类是没有危险的。中国革命是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我们阿向将来一定是勇敢的。如果现在他是二十岁了,我一点也不担心。可是他不过十三岁——我巴望着他马上就是二十岁!”
“放心。日子有时候是过得很快的!”
父亲和母亲都笑了,父亲和母亲对看了一眼,彼此都觉得眼眶里有点潮润,然而他们的笑是自然的,愉快的。
整个下午过去得很快。但到六点钟以后,“时光老人”却又变得极古怪了:有时觉得它的脚步太慢,有时又觉得它太快。母亲是已经在考虑,应当到哪几个地方去打听,以及找哪几个人去探询。
八点钟过后,父亲也着急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朋友来了,带着他在当天大会里收集得来的各种传单。问过他,知道当天没有出事情,母亲这才略放了几分心。
可是她又忧虑到另一方面去了:“迷路了罢?或是给汽车撞了罢?”孩子在母亲心中始终是像刚出世的小羊似的。
直到九点十五分光景,儿子这才回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的大会里的传单。他叫道:
“这是哪里来的?”
他赶快从衣袋里摸出他自己带来的一份。
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母亲捉住了儿子问道:
“怎样游行的?讲给妈妈听。”
“到了五卅公墓,后来到北车站,有兵拦住了,就散队。脚底一点不痛。”
儿子一边回答一边就又摸出一张印着红字的小纸来说道:“这是口号。喊得真高兴呀!”
(选自《矛盾短篇小说欣赏》,有删改)
注:一二•一六:1935年12月9日,北平青年学生的抗日示威被驱散后,中共北平临时市委领导下的北平学联决定,在16日再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其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小说开头的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父亲对儿子的了解和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
请结合全文,联系本文背景,探究小说反映出的民族精神。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容性增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胡锦涛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下列对文中有关“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
C.目前全球有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比例较大。 |
D.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
下列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既不能把“包容性增长”等同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也不能使其与之对立。 |
B.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两个因素等同对待,使经济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 |
C.包容性增长关注人的就业、发展,使其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
D.包容性增长关注人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使其广泛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使其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经济高速增长,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那种境界,也一定会丧失那种境界。”古人的名字在寓意上往往是有联系的,请结合王阳名的名字说说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所寄寓的希望
答:①“仁” 是“仁爱之心”,“守仁”就是“守住仁爱之心”。“安”是“安全、安稳、安适”的意思,名与字之间是条件关系。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借此希望他守住仁爱之心,进而守住天赋智慧足以使他达到的某种境界,从而安己安人,成就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请另举一人,并分析其名与字所寄寓的含义。
答:唐代大儒韩昌黎,名“愈”字“退之” ,“愈”是超出、胜出的意思,“退”是约束、退守的意思,两者之间是相对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人生要懂得进退之道的哲理。
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名“飞”字“鹏举”。 “飞” 是“凌空而起”之意,“鹏举”是 “大鹏展翅高飞” 之意,两者之间是相同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