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 B.墨家的“兼爱”“尚贤” |
| C.儒家的“礼治” | D.法家的“法治”“变革”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 B.从人治到法治 |
| C.国家管理制度化 | D.为民主政治奠基 |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
|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
|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 |
| B.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 C.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 |
| D.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 |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