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习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之谢:道歉 B.弃居产捐:捐献
C.此朗之所以也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业解:懈怠,放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异之莫有从
B.唇齿喻久,关东兵散
C.监试者其身体壮大执诣卓
D.天下所仇监营谒者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
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三国志•王粲传》)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宾客盈坐()②尽当与之()
 ③使更以他局为之()④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C.下车即缮其甲卒   D.时人常以为宿构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因使背而诵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其强记默识如此其孰能讥之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2)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

结合本文概述史传文学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秀野堂记
朱彝尊
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丘坊之南。导以回廊,空以径,累石为山,望之平远也;捎沟为池,即之蕴沦也。登者免攀陟之劳,居者无尘壒之患。晓则竹鸡鸣焉,昼则佛桑放焉。于是插架以储书,叉竿以立画,置酒以娱宾客,极朋友晜弟之乐。暇取元一代之诗甄综之,得百家焉,业布之通都矣。侠君乃梦有客愉愉,有客瞿瞿,一一十十,容色则殊,或俯而拜,或立而盱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乃借钞于藏书者,复得百家焉,未已也。博观乎书画,旁搜乎碑碣,真文梵夹,靡勿考稽,又不下百家,而元人之诗乃大备矣。
予留吴下,数过君之堂。侠君请予作记。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吴多名园,然芜没者何限!而沧浪之亭,乐圃之居,玉山之堂,耕渔之轩,至今名存不废。则以当日有敬业乐群之助,留题尚存也。侠君筑斯堂,媕群雅,将自元而宋而唐而南北朝而汉,悉取以论定焉。吾姑记于壁,用示海内之诵元诗者
注:①壒:尘埃。②晜:晜,同“昆”,兄长。③盱:张目而视。 ④梵夹:佛经。⑤媕:捕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则佛桑放焉放:开放
B.暇取元一代之诗甑综之甑:鉴别
C.予留吴下,数过君之堂过:拜访
D.舞歌既阕,荆棘生焉阕:分段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晓则竹鸡鸣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侠君乃梦有客愉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悉取以论定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而元人之诗乃大备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
B.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
C.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
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
D.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

(2)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

(3吾姑记于壁,用示海内之诵元诗者。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就:参加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利用
C.厚资而遣之资:赏赐
D.相国遽惊谢曰谢:谢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B.以污贿不饬罢木欣欣以向荣
C.致郁郁而死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或传闻之过实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斟酒。
C.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享受,享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愀然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阅读《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兴:引起,发生 B.及其所之既倦倦:厌倦
C.或因寄所托因:因为 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要到来。
B.情随事迁,慨系之矣---------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就知道一切生死都是虚妄的。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对这部分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部分文字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语言作结,有无穷意趣。
B.第一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的伤痛。
C.第二段文字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观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D.总观这部分文字,紧扣“死生”二字行文,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