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
B.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像他的手艺那样达到高超的境界,但终因懒惰而没实现。 |
C.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文中懒木匠“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 |
D.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让“我”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独无助。 |
E.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文章前四段是怎样突出他的高超技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请概括小说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有人认为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 |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7.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18.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19.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煤桶骑士
[奥地利]卡夫卡
煤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可是那老板对我的平平常常的请求麻木不仁,我必须一五一十地向他证实我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因为他对我简直就是天上的太阳。我得像乞丐那样,饿得只剩最后一口痰,眼看就要倒毙在人家的门槛上,主人家的厨娘这才决定把最后的咖啡渣滓倒给我;同样,卖煤的将怒气冲冲,但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乃将满满一铁锹煤铲进我的煤桶里。
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骑着煤桶前往。我骑在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架把,那是最简单的玩具,我艰难地随桶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那些卑屈地躺卧在地的骆驼们,在牵引人的鞭子恐吓下站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庄严。我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过冻硬的街巷,我常常被驮到二层楼那么高,从未下降到屋门那么低。结果我以超乎寻常的高度飘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窑的门前,只见他在很深的地窑下面,蹲在他的小桌旁写字;他嫌太热,便让窑门洞开着。
“煤老板!”我用冻僵了的、被呼出的寒气蒙住的闷声喊道,“煤老板,请给我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得可以骑着它走了。帮个忙吧。等我一有钱,就全付清的。”
老板用手掩住耳朵。“我没有听错吧?”他扭过头去问他正坐在炉台边打毛衣的妻子道,“我没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手上织针不停,背朝炉子,舒舒服服地烤着火。
“哦,对的,”我喊道,“是我呀,一个老顾客,一向是不拖欠的,只是目前一时没有办法。”
“夫人,”老板说,“我的确没有听错,是有一个人,我的耳朵不会那样不顶用的,那是一个老顾客,一个很老很老的顾客,他懂得说什么话才能使我这样感动。”
“你怎么了,丈夫?”妻子说,她略停片刻,把针线压在胸口,“没——没有人啊,街道是空的,我们所有的顾客都供应过了;我们可以打烊歇几天了。”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呀,”我喊道,因寒气流出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请您朝上面看一眼吧,您马上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给我一满锹,如果您能给我两铁锹,那我会无比高兴的。确实,所有其他的顾客都供应过了。唉,假如我能听到桶里的煤块劈啪作响该有多好呀!”
“我来了。”老板说,但当他正要迈开短脚爬上地窑台阶时,他的妻子已到了他身边,紧紧攥住他的臂膊说:“你待着吧。要是你执意要去,那就由我上去。想想你今天夜里的那个咳嗽样儿吧。为了一桩买卖,何况那只是一桩想象中的买卖,你就不顾老婆、孩子,牺牲你的肺不成,我去。”
“那你把我们库里所存的各种各样的煤一一告诉他,我在底下向你喊价钱。”
“好。”妻子说,随即走出地窑到街边。她当然一眼就见到我。“煤店老板娘,”我喊道,“你好啊,只要一铁锹,就铲在这煤桶里,我自己把它拿回家去,一锹最次的就行。钱我当然会完全照付的,但不是马上,不是马上。”“不是马上”这几个字多么像钟声,它和附近教堂顶发出的悦耳的晚钟的响声混杂在一起!
“他要什么呀?”老板喊道。
“没有什么,”妻子回答说,“这里什么事也没有呀。我没有见到什么,只听见钟敲了六下,我们打烊吧。天气冷得要命,看来我们明天还要忙乎一阵呢。”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解下围裙,用它竭力要把我扇走。可惜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一匹良驹的所有优点,抵抗力它却没有;它太轻了,一件妇女的围裙将它一扇,它的两条脚就飘离地面。
“你这个狠心肠的女人,”我还是大声地回答她,这时她半轻蔑、半满足地挥动着手臂,又去做她的生意,“你这凶狠的女人,我只向你讨一锹最次的煤,你也不给。”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
19.文章第二段说“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具体指什么,文章开篇写“我”的这个想法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20.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21.分析文中如下两个句子:
(1)文中倒数第二段有“可惜她成功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可惜”一词,表达效果如何?试简要分析。
(2)文章结尾说“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22.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整体看,全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潜力惊人,而法律监管尚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如何规范跨国界网上交易,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严峻问题。美国和欧盟目前除加强内部立法外,正在加强沟通,力求建立一种为世界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近期发表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不能够建立跨国界交易监管法规,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原因是网上消费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网上保护消费者的关键是要保证网络骗子和地下交易的所有者无处藏身。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如果世界各国政府联手制定统一的国家和国际消费者保护法,这个目标就能够实现。
美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利益和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在电子商务立法和监管方面的差别。目前,这些差别的冲突已经出现。不久前,法国一位法官命令美国雅虎公司设法阻止法国用户在雅虎拍卖网站上购买纳粹纪念品。雅虎公司则认为这种要求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雅虎公司副总裁海瑟还认为:“这桩案子引发了其它法律问题,即一个国家是否有权监督另一个国家境内网站的网页内容。”在跨国界网上交易中,究竟是以销售者所在国的法律为准,还是以购买者所在国的法律为准,引起美法两国人士不同的意见。
分析美国和欧盟在电子商务安全法律方面的规定,可以发现双方对“隐私”和“电子签名”等电子商务中基本问题的要求都不尽相同。
在美国,公司机构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并不属于具体个人。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机构可以自由随意地处理这些个人信息,做他们想做的事。但欧盟则采取相反的立场,任何机构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均归原个人所有,因此个人有权知道自己的信息如何被使用。为解决网上隐私问题,美国已制定了加强个人隐私管理的法规,对个人金融数据和个人健康护理信息进行监管。另外,美国和欧盟在电子签名的法律方面也存在不同。
为解决国际电子商务中出现的争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倡议建立一个“替代争议解决系统(ADR)”,为消费者提供解决纠纷的一个途径。
应该看到,美欧之间对于国际电子商务立法的研讨还处在相互探底、共同摸索前进的阶段,但是,尽快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法已是大势所趋。
6、对为什么要“尽快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跨国界网上交易中,究竟以哪一个国家的法律为准,引起不同国家人士的争议。
B.一个国家是否有权监督另一个国家境内网站的网页内容,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C.美国和欧盟在电子商务安全法律方面有所不同。
D.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倡议建立一个“替代争议解决系统(ADR)”。
7、对直接影响“全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因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网上消费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B.跨国界网上交易的监管法规尚未建立。
C.网络骗子和地下交易所有者有藏身之地。
D.美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利益和文化存在差异。
8、对“雅虎公司则认为这种要求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有权阻止法国用户在美国雅虎公司拍卖网站购物。
B.美国雅虎公司无权阻止法国用户在雅虎公司拍卖网站购物。
C.雅虎公司在网络技术和具体做法上还不具备阻止别国消费者在本公司网站购物的条件。
D.法国网上消费者无法在美国雅虎公司拍卖网站购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杰
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①1989年3月26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②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③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
④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⑤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⑥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⑦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⑧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是说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诗人具有与众不同的细腻情感,神秘地降临这个人间,仿佛是为完成膜拜大自然的使命,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躯体而是属于一种崇高的信仰。 |
B.“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说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他活到90年代或许他会失去恪守的精神境界,或许那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他的才情不适合那个即将到来的年代。 |
C.有人评价说:海子永远是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爱情的受难者”、一个孤独的“王”。这样的评价在这篇文章里都有体现。 |
D.在本文中,作者直接引用大量海子的的诗句,可以更好地突出海子的人物特点,揭示海子的精神面貌,印证作者的全文观点“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
E.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具体解释是: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
13、“诗是生命的倒刺”,写诗是怎样把海子一步步逼至死亡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14.文章结尾说“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又说“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依据文章内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