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零点降生》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是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② 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急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满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③ 母亲怔住了。
④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是因为你的心太浮,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⑤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⑥ 八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的20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⑦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⑧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⑨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愚蠢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开掘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文中第②段加点的“无所事事”是什么意思?请加以解释并写出一个同义成语。 解释: ;同义成语: 。
从文中看,“母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① ;② 、 。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原文词句作答。(不超过30个字)
试着根据故事的主旨写出有关的名言警句(自编的警示性的语言也可以)。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作者黄斌,有删改)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结合内容,分别说说两处写“雨”的作用。
母亲离开了,“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80字)(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 分)
二氧化碳能再生吗?
①近年来,地球表面的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二氧化碳增多的结果。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为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遮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②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了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二氧化碳重新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科学家发现,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极高,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于是有人设想,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这就等于建立起了一座大型海上工厂,以太阳光为能源,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回收有用的物质。
③也有的科学家设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然后倒进深海海底的凹处,让它们在海底和碳酸钙进行中和反应,这样就可以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④还有科学家设想,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燃气体,又是极有用的还原剂。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变废为宝了。
⑤从理论上讲,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并不复杂,只要给二氧化碳的碳两个电子,就可以大功告成,但实际上做起来却不这么容易。法国的一批化学家起初在水溶液中用电化学的方法供应电子,想把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但结果很不理想,因为在水溶液中无法用电化学方法供应大量能量,也就无法使二氧化碳获得电子。
⑥法国能源研究所的一批化学家,别出心裁地利用一种含有氮、碳、镍、钴的大环化合物为催化剂,通电后使二氧化碳顺利地变成了一氧化碳。但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因而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
⑦尽管如此,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还是大有益处的,一旦找到了再生二氧化碳的实用方法,就会使我们居住的地球获得新生。
(选自《人类科学史上等待回答的未解之谜》)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科学家设想了哪些办法?
第①段划线句中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中说“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请问:“这一点”是指什么?
(2)阅读⑤⑥两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了一氧化碳”的实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看法。
材料一:C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目前国内有关研究部门已经利用该技术提纯一百多种生物的精素,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和食品保健品等方面,国内已经有几套工业装置。
材料二:应用CO2代替Ar 用于转炉炼钢吹炼气,可大幅度降低炼钢成本。
材料三:CO2可用作汽水、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充气添加剂。美国人均消耗饮料为147公斤,全球的饮料人均消耗量为21.3公斤/年。而我国在98年,饮料人均消耗仅为4.5公斤/年。近年来,CO2作为饮料添加剂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小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③“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④“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⑤“你到底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
⑥“哦,孩子,进店说吧。”
⑦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天黑时咳嗽得就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⑧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洇散。
⑨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一边仔细翻看着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
⑩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花瓷瓶的?”
(11)“嗯。”
(12)“就是说,这个花瓷瓶,是你偷出来的。”
(13)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14)老板娘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端看一会,没吭声,拿着花瓷瓶走进柜台,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花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把这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15)老板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花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16)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太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30字以内)。
请对第(7)段中画线句的“拔、揣”作简要赏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其内容具体赏析其妙处。
这篇小说缺少题目,以下题目中你喜欢哪一个?请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50字左右)。
A.《青花瓷瓶》 B.《雪天的典当》 C.《别样的温情》
我选择题目(序号),理由是:
阅读《爱的礼物》一文,完成小题。
①三天假期,飞快过去了。
②下午又要回到乡村的单位去。
③妈妈系着围裙,在灶房里给我赶做饼子,是那卷了葱花、调料和鸡蛋的馅饼。她一边做,一边不停的叮咛我回去好好工作好好工作。三天来,她一直都在这么说,我有点烦,想表示一点不满,但望一眼她挂着汗珠的脸庞,心又一下子软了。妈妈总让我心软,总是用爱把我驯服得乖乖的,我听着她永远叮嘱不完的话语,态度顺从得像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④当妈妈的叮咛终于出现一段间隙的沉默,我赶紧趁机逃出了灶房。
⑤外面飘着细雨,我站在院子里享受一份湿意,风和雨星子一起吹过来,好沁香的丁香味儿钻入鼻孔,我这才回头注视花园里的丁香树。这是一颗妈妈亲手栽培出来的白丁香,细细碎碎的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串洁白的丁香花,沐浴在雨露中,更显了几分娇白,湿嫩嫩的,很是美丽。我不禁脱口道:“这么美丽的丁香花,我真想折两枝带到乡下去!”喊完竟呆呆站在了丁香树前痴情了好大半天。
⑥雨大起来了。我深深地凝视了一会儿带着水珠的花姿,然后很是不舍地躲回自己的小屋收拾东西。
⑦一只大大的天蓝色旅行包,首先装进去的,总是进城一次逛书店买回的新书和稿纸,这是唯一我自己置办的东西。而其他塞满包的,便是妈妈永远赠送不完的爱的礼物。妈妈经常变魔术似的,将肉、面粉、菜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笑眯眯的送给我,就连怎样吃,一次吃多少以及如何存放等等,她都要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到我出门才肯罢休,她知道我怕冷,总是要我多加衣服多加衣服;我喜淋雨,可她非要把雨伞塞进我的包里,而我不经意的一声咳嗽,她便凶着脸将那吓人的药片放在我手中。她很是细微,就连我平时馋嘴的果丹皮、泡泡糖、锅巴之类,她都会细心替我装好。反正,每次离家,非得背一个满满的包,她才肯放我走。
⑧我常想,母亲干嘛有那么多的爱呢?从小至今,我已背负了许许多多,可她依然源源不断地爱我,给我无穷无尽的爱的礼物,而她实在就是那么一个瘦瘦弱弱的样子,她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在什么地方蕴藏呢?凝望她,我总也想不透。
⑨东西收拾得差不多了,那包也越来越鼓,抬头向窗外望去,雨依旧。突然发现妈妈踩着小凳子站在丁香树前。我倚窗仔细望去她正拿着剪刀一下又一下的采摘这丁香花。她面带微笑,用指尖拨弄着丁香枝条,细心又专注的挑选着一串串丁香花,她的表情和她的一伸手、一曲臂、一挥剪刀又一弯腰的姿势,在这一刻显得极为优美、和谐、摄人心魄。一时间,我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我从没注意过妈妈也会有这般美丽的时刻。我本想跑出去给她雨伞的,但我怕破坏了这一刻的美妙,怕弄惨这幅雨季生动的风景。是的,这的确是一幅极真极美的风景:一个劳累一生的母亲,为出门工作的女儿,冒雨采摘爱的鲜花,多皱的脸上满是汗水和雨水,但她微笑得宽慰而灿烂,笑得一尘不染,就像那一尘不染的丁香花一样,又美又芬芳。
⑩我呆呆地注视着妈妈许久许久,热泪潮涌般滚下来,滑进嘴里,甜甜的、又涩涩的,很是叫人心绞。当妈妈终于捧着一大把含露的白丁香送到我手中时,我那颗脆弱的、承受不了太多爱与美的心,已有种清脆崩塌的感觉。
⑪我背起包,极为珍爱的捧着鲜花出门,妈妈一直笑笑地、笑笑地送我到巷口。花在我怀中美丽的芳香着,转头看妈妈,她依然笑笑地,笑得跟丁香一样芬芳,跟丁香一样的纯洁,跟丁香一样一样的馨香、俊美……第⑧段中说“而她实在就是那么个瘦瘦弱弱的样子,她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在什么地方蕴藏呢?”联系全文,你认为“那丰厚肥腴的爱”究竟具体蕴藏在什么地方?(写出三点,4分)
“一时间,我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我从没注意过妈妈也会有这般美丽的时刻。”句中两次提到“美丽”,请结合第⑨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美丽”的?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请对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本文题目为“爱的礼物”,有人建议将文题改为“芬芳的丁香”,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母爱深似海。假如明天就是你母亲40岁的生日了,你想打电话到电视台给她点歌,你该怎么说呢?
阅读《欣赏使人美丽》一文,完成小题。
①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②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③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④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⑤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从文章第①段知道欣赏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下面格式,概括第②段或第③段的内容。
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他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句子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的不起眼的种子,原本可以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
B.敬人者,人恒敬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
C.欣赏别人得到的回报是超值的,就如同通过欣赏本想得到一片枫叶,而得到的却是一片枫林。 |
D.美是生活的阳光,是大地的精华,是艺术的冠冕,是人心中开放的鲜花。没有对美的渴求,人类可能还混迹于一般的动物群中。 |
比较文中加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谈谈原句表达的好处。
这位小偷心思细密,手法灵巧,风格独特,做任何事情会有成就。
原句表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