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2.0×10—7mol/L,此时溶液的c(OH—)= mol/L;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5.0×10—4mol/L,则溶液中c(OH—)= mol/L,由水电离产生的c(H+)= mol/L,此时温度 25℃(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室温时,将pH=5的H2SO4稀释10倍,则c(H+)∶c(SO42—)= ,将稀释后的溶液再稀释1000倍,则c(H+)∶ c(SO42—)= 。
(3)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20ml,向此溶液中滴加0.025mol/LBa(OH)2溶液时,生成沉淀的质量和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
⑴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⑵滴到A、B两点时溶液的pH 各是多少?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①-⑦是短周期的主族元素,请参照元素①-⑦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 |
② |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1)写出⑥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②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⑥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写出由②、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3)④的最高价氧化物与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①和⑤形成的化合物是化工行业已合成的一种硬度很大、熔点很高的晶体,若已知在此化合物中各元素均处于其最高或最低价态,据此推断: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与该化合物晶体类型相同的是(请用相应的编号填写)。
A B C
(5)由①和③形成的化合物甲和乙,甲受到撞击会分解生成一种固体单质和一种气体单质,此反应中反应物、固体单质和气体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2:3;乙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后生成两种盐,在其中一种盐中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化合物甲的化学式为,化合物乙与过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_"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 |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F.N的质量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有下列晶体:①冰②金刚石③氩④过氧化钠⑤二氧化硅⑥氯化镁⑦纯醋酸
⑧白磷⑨氯化铵⑩金属铝。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含任何化学键的物质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分子晶体是 ;
(3)固态时,晶体中只含有范德华力的是;(4)含共价键的离子晶体是 ;
(5)只含有离子键的离子晶体是_______;(6)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原子晶体是_________;
(7)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而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已知下图中B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F为一强酸:
(1)C的化学式是。
(2)D和E都是大气污染物,两种物质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①D→E。
②E→D。
(3)E和H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4)C和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元素的非金属性:QW(填“>”或“<”);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