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在执政期间,相同的工作重心是( )
A.摧毁封建制度 | B.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
C.反击反法同盟 | D.争夺欧洲霸权 |
“法制”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
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
18世纪北美、拉美独立运动都取得了胜利,而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却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地区( )
A.殖民力量强弱不同 | B.社会经济基础强弱不同 |
C.国际环境利弊不同 | D.民族民主意识强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