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如盐铁官营)。以下作为上述材料的研究主题合适的是
A.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体制的比较 |
B.中世纪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快于中国之现象分析 |
C.中国官营手工商业和西方城市商业发展的对比 |
D.西方人治和中国法制观念下的中西城市面貌 |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这段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够“制夷” |
B.“改官制,变选举”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 |
C.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涉及诸多层面 |
D.器物变革、制度变革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 |
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
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 |
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页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由此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 B.“秋七月,初税田” |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