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 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发展非公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右表为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究其政策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实行了
年份 |
产量(亿千克) |
1980年 |
5.02 |
1981年 |
6.70 |
1982年 |
7.15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对外开放政策 D.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自然灾害的发生 | B.农村劳动力流失 |
C.“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 | D.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 |
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