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疫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频繁不断 | B.大量的人口流动 |
C.政府防治不力 | D.南方气候变化异常 |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
D.“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 B.铁犁牛耕的普及 |
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其原因不包括()
A.保障国家财税来源 | B.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
C.获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 D.稳定封建国家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