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安全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 C.世界面临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图2到图1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
|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
|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
|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
|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
|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
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下列选项中对上述观点分析错误的是
| A.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
| B.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
| C.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借口 |
| D.基辛格的观点纯属偏见,完全违背史实 |
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 |
| 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 |
|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 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