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7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能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等,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 B.洋货倾销中国 |
| C.社会上崇洋媚外现象 |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
| C.婚姻听凭父母安 |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