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篇人物传记,完成15—17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正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其表达作用如何?
17.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看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17题
想起母亲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15.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不完全一样,请依据文章内容概述二人的心态。
林雄心态:
胡局长心态:
16.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17.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1,3,5

(选自《大众日报》)

1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
12.李白提倡、强调“清真”有怎样的意义?
13、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完全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14、你认为以下诗句比较符合李白“清真”风格的两句是()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D.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勿忘我
——访泰戈尔故居
⑴鸟儿唱起歌来,婉转而悠长,鸟儿说起话来, 清脆而绕舌。通往西莱达的小路犹如鸟语,蜿蜒细窄绵长。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宁静。无数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梦游。芒果树将影子留给树下的花草,抖落些阳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刚刚收割完毕,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着禾苗从邻居怀里探头探脑。在另一片新绿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鲶鱼拱起的脊背。
⑵一段矮墙上,坐着两个白衣人,他们怀抱着琴,吟唱着。我问莎妲芙,“他们是谁,唱的什么?”“当地农民,他们唱的是孟加拉回教诗人拉龙的歌。你知道,拉龙曾住在附近,深受泰戈尔的影响……”
⑶泰戈尔故居占地大约11公顷。三层的楼房建有两层露台。二层的凉台向前伸出,三层的露台更大,上面只有一座类似亭台的房间,房间的尖端犹如一座细小的金字塔。白墙红窗,花园环绕,玫瑰盛开,榕树亭亭如盖。西面一片大池塘,一条碎石路穿过花园,直抵水边。池上石桥一弯,池旁树影婆娑,那是一棵Bokul树,据说是泰戈尔亲手栽种的。
⑷在故居的凉台上,一条小船静静地卧在我的身旁。那条船是一条房船,取了一个和她漂泊的大河同样的名字——博多。从挂在故居底层的照片上,我看到她船头高挑,前舱宽大,上面站着一个人。后舱的木柱撑起倾斜的屋顶,框出许多拱形的门窗,一支桅杆从房顶伸出,却不是向上,而是朝前。房船除了立柱门窗,几不见船屋壁板,坐在里面一定是四面来风。
⑸西莱达的田野画出诗人的仙乡,博多河的流水搅扰着诗人的梦魂。那片池塘怀抱着星星,犹如母亲拥着她的小命芽儿。那棵Bokul树碎花飘落,也飘落着天女口中的香液。在豪雨倾盆、孤灯微弱的夜晚,在那既不想读也不能写的无眠时刻,诗人等待着黑夜退却为森林的隐士,等待着灵性的翅膀再度展开。诗人倾听着洪水与饥荒对话,也倾听着金色花绽开的声音。诗人将假模假式的英文诗歌评论掷向桌面,却让无言的月光流泻出永恒的哲思。和莫扎特一样,无论真实的人生如何,泰戈尔只向世界展现自然和人类最淳朴的美,而这美最具有神性。
⑺这座房子有15个房间,只有一楼挂着照片、画作和手迹的复制品,不多的家具分散在几个房间里,也未标明是否为泰戈尔或家族的遗物。照片中只有三张和本地有关:房子、船屋、还有一张是泰戈尔全家在房前的合影。据说泰戈尔来此8年之后,其家人才从加尔各答过来团聚,估计这合影是在1898年之后拍摄的。
⑻在俄国,我曾走访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我也曾在罗马排队进入济慈故去的房间。就自然环境而言,只有西莱达的泰戈尔故居能与图拉的托翁庄园媲美。
⑼在西莱达,我自由自在地走着。我走到池塘旁,坐在Bokul树下。那树正开着黄白色的花,细小而清香,人们把这花穿成手环和项链,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串,我挂在脖子上。我再次登上顶楼,遥望树海和博多河。我想象着泰戈尔在房船上写《金色的帆船》和《江河集》,在孟加拉的田野里写《收获集》,而在那棵树下写《吉檀迦利》。
⑽太阳斜了,疲倦的光流连在树海上,我依然站在西莱达故居的顶楼上。绿树哼鸣着,似乎那不仅是树的哼鸣,好像有人在唱。细听,果然是水边传来的声音。我跑下楼,胸前的花环跳跃着。沿着碎石路,穿过花园矮墙,歌声越来越近。
⑾歌声来自池塘边。
⑿在闪动着夕阳的池水旁,在那落花飘飘的Bokul树下,一个老人、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弹唱。中年人举起单弦琴,前后摇动,绷出铮铮之音。老人敲着小铜镲,孩子和中年人高声唱着。童音带着村野的稚气,中年人的声音并不浑厚,含着甜味。树影和石桥在水面上流动着。在“守财奴”般的夕阳藏起它的金子之前,人们围坐四周,低头听着,以手拍打着地面。
⒀中年人和孩子继续唱着:“当我的脚印不再印在这条小路上,当我不再在这条河上划船,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当灰尘布满琴弦,当枝蔓爬满房屋的围墙,当花园成为莽丛,当苔藓环绕着池塘的边缘,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
⒁哦,我们怎能忘记你,虽然你“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我们怎会忘记你!你的诗“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注】《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文中所唱歌词、所用诗句都出自泰戈尔诗歌。
7.第⑴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


8.第⑿段用“守财奴”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9.概括写出“泰戈尔故居”的主要特征:



10.文章以泰戈尔诗句“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 “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结尾,其含义是
11.下列对文章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品以游踪为记叙顺序描绘“所见所闻”,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⑵段写当地农民弹唱拉龙歌的情景,意在写泰戈尔深受喜爱。
C.通过与音乐家、文学家对比,突出泰戈尔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D.想象丰富而贴切,描绘的情景中充满着对泰戈尔敬意和赞美。

E.作品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优美清新,情感浓郁。
F.作品以“勿忘我”为题的含义是作者对泰戈尔故居难以忘怀。
12.作品是怎样以“Bokul树”为线索贯穿记叙内容的?

阅读下文,完成第1— 4题。
如水的越剧
①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依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甚至从沃野万里的中原到千里冰封的北域,从朔风黄土的西部到荔红桂馨的南国,也没有哪种曲调比越剧的音符更令人柔肠百回、侠骨氤氲了。
②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许是因了江南之水太多清丽柔美的滋润、江南之地太多烟雨岚风的漫漶,一出“小歌班”,几许半农半艺人,“绍兴文戏”的越剧便如三月里的桃花汛,在乌檐粉墙的江南,在鹂转莺啼、河埠纤道、家家枕河的江南恣意泛滥开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梁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③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同样是诞生于江南的戏剧,总以为昆曲的尊贵太精致而典雅,只迎合通儒硕彦、显绅名士作阳春白雪的把玩和潇洒;绍剧的阳刚又太浓烈而铺张,仅能为壮士侠客、忠臣武将作慷慨激昂的鼓噪和张扬;而滩簧的率性更粗鄙和媚俗,多适宜贩夫走卒、短工穷酸作下里巴人的发泄和戏耍。惟有越剧才是一条灌濯沃野的河流,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一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④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⑤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越剧荡漾出十里蛙声出山来逶迤,二胡盘亘着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缠绵,琵琶的起伏里具春江花月夜的纷繁,洞箫的呜咽中听雨到天明的惆怅。至于赋予越剧另一名称“的笃班”的鼓板,清脆的击打里分明更是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和野趣了。
⑥江南丝竹本来便是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妖娆娆地叠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致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 所能打量?
⑦从曲调、唱腔、器乐到舞台,如水的越剧与江南之水,端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溶合与消解,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的新生和升华。
⑧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1.“越剧”早期的名字叫做“”,另一个名字叫做“”。
2.越剧繁荣的原因是
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一是;二是
4.从修辞手法看,第①段介绍越剧特征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
;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