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典:典籍 |
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苦:艰苦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B.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
C.普欲除某人为某官除:除去 |
D.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A.②③⑥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罚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
C.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他却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最终任命他为相。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2)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无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注:交,接触。引,被引诱。请用原文填空
孟子说,“”是会思考的,会思考就能得到善性,“”是不会思考的,放纵它就得不到善性。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大体”和“小体”的概念,请简要谈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选择题与翻译题每小题均为3分)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趣:急速、赶快 |
B.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数:多次 |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坐:定罪或因犯……罪 |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诣:造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②填然鼓之 |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C.①值周、齐战于芒山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①万岁驰斩其首而还②蟹六跪而二螯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史万岁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⑥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万岁十五岁时,正值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
C.史万岁发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他擅长骑射,就对史万岁友善。 |
D.史万岁前后作战700余次,转战千里,百余天音讯全无,远近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译文:
(2)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2.19)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刑罚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犯错,却没有廉耻之心。 |
B.孔子用“正”字诠释“政”字,希望季康子为政能正本清源,笃守正道。 |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狠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同时也希望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把改善政治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老百姓身上。 |
以上选段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