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王季年,有十年之积。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而颇以畋鱼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率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世吏二千石(担任……官职) | B.绥怀远近(安抚) |
C.而颇以畋鱼废政(懈怠) | D.疾渐笃(确实) |
下列加点的问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戍逻减半(防守巡逻) |
B.及至季年(末年,指羊姑镇守荆州的最后一年) |
C.克日方战(约定日期) |
D.面陈伐吴之计(当面陈述) |
比较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以清德闻 ②以枯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③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④祜以礼遣还其家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竟然用阴谋诡计使吴国撤了石城太守的职务 |
B.祜改容谢之——羊祜改变了笑容向他道歉 |
C.以柔怀初附——用安抚刚归附的人 |
D.乃举杜预自代——才提出由杜预替自己代管 |
下列材料,都说明羊祜“清德”的一项是( )
①开庠序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③轻裘缓带,身不披甲④柔怀初附⑤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⑥景、尚子弟迎丧,枯以礼遣还⑦刘谷为粮,皆计所侵⑧会众江行游猎,常止晋地⑨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A.①③⑤⑦⑨ | B.②③④⑥⑦ | C.①④⑤⑦⑧ | D.②③⑥⑧⑨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羊祜在都督荆州期间,发展生产广积粮食,进据吴国的部分土地,采取怀柔的策略征服吴人的民心,为后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
B.羊祜用武力进据险要,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斩杀敢于犯的吴将,与此同时,采用怀柔政策,使得吴人俯首臣服,终于灭吴。 |
C.羊祜率军进人吴境,凡有所侵害,必然赔偿;外出打猎,也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这些举动深得吴人民心。 |
D.羊枯用计平定了边害后,就腾出一半兵力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这是他用兵精明之举。 |
阅读李密的《陈情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见:看见。 | B.舅夺母志夺:改变。 |
C.除臣洗马除:除去。 | D.责臣逋慢逋:逃脱。 |
下面各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下面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 B.至于成立。既无叔伯 |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是以区区不能废 |
以下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②。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②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用:因,由 |
B.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黜:罢免 |
C.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趣:奔赴 |
D.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延:宴请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贤以輗对,且称其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此中有赃物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輗刚正严厉,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不称职的御史好几个。 |
B.轩輗清廉俭朴,平日常![]() ![]() |
C.轩輗为官清廉,与耿九畴齐名,在年老辞官后,皇上曾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
D.轩輗性情孤傲,拒不与人交往,有时甚至不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们也常常躲避他,不愿意与他相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2)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
(3)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有堙毁而无改作作:兴建 |
B.往往能广其宫室往往:常常 |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数:计算 |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从容:跟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组是()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节选自《明史-张春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理而民不病病:困苦。 | B.春等责数之数:屡次。 |
C.春具揭辩具:写。 |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逆: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④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C.黎民不饥不寒 | 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树之以桑”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可以无饥矣 |
C.斧斤以时入山林 | D.请以战喻 |
下列句子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句式不同的一项( )
A.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