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示众 |
C.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害:谋害 |
D.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竟:穷尽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
①三军之士皆振慄
②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③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④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⑤晋师闻之,为罢去
⑥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A.②⑤⑥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 |
B.穰苴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而后逆君命杀庄贾以立军威。 |
C.穰苴体恤部下,身先士卒,故凝聚士心,不战而屈晋、燕之师。 |
D.穰苴凯旋时,明大义,知礼节,雍容揖让,尽显儒将风度。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景公饮酒,夜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将军乐之。”穰苴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选自《晏子春秋》)
[注] 簠簋:fǔ guǐ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选择各2分,翻译各6分,共18分)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日“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竞陵王萧)子良为会稽太守,云为府主簿,后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日:“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日:“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日:“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园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日:“不谓今日复见谠言。”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咳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咳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晗①,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植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初,云为郡号廉洁,及贵重颇通馈遗,然家无积蓄,随散之亲友。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日:“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日:“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起。二年果卒。帝为流涕,即日舆驾临殡,诏赐侍中,卫将军,敕赐谥曰文。 (《南史》)
注:①晗:通"玲",古殡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灸。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叔明见之等候 |
B.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辅佐 |
C.家事必先谘而后行询问 |
D.性颇激厉,少威重缺少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知稼穑之艰难 | B.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士不敢弓而报怨 ![]() ![]() |
C.缓之一月乃复 | D.重衣以覆之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以乱易整,不武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齐武帝误以为范云是一位阿谀奉承之辈,准备流放他,后来听说他在辅助子良时,经常规劝子良,陈说朝政得失,就改变了主张。
B.范云随从文惠太子在东田观看农民收获稻谷时,委婉含蓄地劝告文惠太子不要安于一朝的逸乐,受到太子和侍中萧缅的敬重和赞赏。
c.范云敬重寡嫂,家中事总要先听寡嫂的意见再做;关心朋友,朋友去世后,让出新房中的东房代停尸之用,并亲为其发丧,深受世人的赞赏。
D.范云担任吏部尚书掌管选举事宜之后,皇上对他寄予厚望,每曰文书满案,宾客满门,但是他应对自如,口无阻滞,官府文书,处理如神,当时的人都敬佩他聪敏明鉴。把阅读材料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2)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课内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迕:触犯 |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第:但 |
C.邈巷战不克克:能够 |
D.乃拘于燕山府拘:关押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2)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民师推官书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坐废累年坐:因为 | B.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质:形式 |
C.若正言之正:正确 | D.至与司马相如同科同科:相提并论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文中对“辞达”和“文采”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只要达到了“辞达”,那么“文采”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而来并且用之不竭。 |
B.苏轼在文中对杨雄鄙薄辞赋的错误进行指评,指出他错就错在不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而单纯从文章的形式上去结论。 |
C.苏轼在文中对谢民师诗文的推重,实际上是对自己文学创作见解的肯定。即文学创作一方面要追求表达的最大自由,应该承“行云流水”一样生动活泼而没有限制,另一方面它又要以“止于所不可不止”为条件。 |
D.本文倡导文理自然,要求作家深切体物,排斥内容浅易而为艰深之文,表现苏轼单纯的文学见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黥:脸上刺字。②趣:通“趋”,趋向,奔赴。
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④筹策:谋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 吾其还也 |
B.① 遂成竖子之名②是寡人之过也 |
C.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
D.①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② 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
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译: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晋军函陵军:_______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_______
③以乱易整易:________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使使以闻大王 |
翻译句子(各3分,共6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