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教育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0年2月,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论坛”指出,“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一表述主要是强调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C.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D.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繁荣世界文化 |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期间,他从故宫的建筑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从观赏商周青铜器到清代九桃瓶等七件文物上体验了中国历史的厚重。这说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D.文化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