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 2009—2013年我国GDP及其增长情况图(图17)
注:201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0%, 43.9%, 46.1%。
材料二 2013年我国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取消和下放对比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推进铁路工程建设、金融、能源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等。
材料三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尚待完善;地方保护主义、违法实行优惠政策、垄断经营等情况依然存成;市场主体违反法律不讲诚信、制假售价、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尚未根除……只有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良好市场秩序,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法治建设无疑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深化改革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3)根据政治圣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三,我国应怎样推动良好秩序的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材料二:为了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江西某县政府根据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加强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室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建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为丰富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了农村的文明新风尚。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江西某县政府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怎样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材料一 以下是北京某大学2014年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同学乙:我想考公务员,因为工作比较稳定、也更体面。
同学丙:只要留在北京,什么工作都可以。
材料二 当前我国“用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并存,“两难”问题困扰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实现就业对于劳动者的意义,并简要评析三位同学的择业观。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应如何做。
材料一 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匮乏、科技含量低,特色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相对较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材料二 针对当前面对的形势,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从文化企业的角度分析说明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