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A1和A2为某商品的供给曲线(P为价格,Q为数量),假设该商品需求曲线A3不变,当该商品供给曲线从A2左移到A1时,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
①该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②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减少
④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减少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这种说法()
A.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
B.体现了一事物总是和周围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
C.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2004年的大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关键的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
B.量变引起质变 |
C.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
D.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
笛卡儿对原本相互分离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把代数运用到几何上,使图形的几何关系以代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这说明()
A.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B.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
C.获得真理就要敢于打破常规 |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③ |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
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
D.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