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木假山记
【宋】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汾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 汾(fén):水边。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胜:副词,尽 |
B.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名词,定数 |
C.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服:动词,服从 |
D.岌然决无阿附意阿附:动词,逢迎、依附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生,或孽而殇之二虫又何知 |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极娱游于暇日 |
C.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觉今是而昨非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
C.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
D.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⑵ 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⑶ 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 轼 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
B.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坐:犯罪。 |
C.以诗托讽讽:讽刺。 |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
书韩魏公① 黄州诗后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②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③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21*cnjy*com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圭,一种玉器。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朴而不陋陋:浅陋 |
B.魏公去黄四十余年去:离开 |
C.天之所以遗斯民遗:给予 |
D.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被:覆盖 |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民寡求而不争/朝济而夕设版焉 | B.有宿昔之契/亦犹今之视昔 |
C.魏公以家艰/又申之以揽茝 | D.民何自知之/贵贱情何薄 |
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
B.文章第二段叙写王元之,主要是用他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虽然韩魏公未曾在此为官,但其醇厚闲静的品性依然感染黄州人士。 |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 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④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只,仅 |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改变 |
C.故让国,大节也 责问 |
D.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固执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②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③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④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请简要概括:选段①②共同表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选段③④共同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
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⑥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请简要概括:选段⑤⑥共同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请说说选段⑦的意思(可直译,可意译,意思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① ,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②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会召赐金紫③,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
【注】①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②经略:①筹划治理大略、要略,②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③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厝:放置 |
B.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集:集合 |
C.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绳:纠正 |
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切:激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一组是()
①公劾其状以闻②既去,寿人遮留数日③后二年,果叛
④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⑤事未效,不敢受赐⑥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
A.①⑤⑥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 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
B.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 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 书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
D.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 |
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
(2)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