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超级女生”的蝴蝶效应
由湖南卫视推出,持续“高烧”、风靡全国的电视歌唱比赛节目“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而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与“超女”的跨境呼应,更触及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议题——影视方程式全球流动,在异地可以产生怎样的波涛?
不矫揉造作的冠亚军李宇春、周笔畅人气最旺,男人不认为她俩美艳,女歌迷则觉得她俩精彩!中性形象的大获全胜被看作是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解放,理由是对女性的审美已经脱离了男性的标准,周、李的魅力独立于男性审美之外。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这些议题富有国情特色。“超女”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但若把本国现象放入全球文化激荡的大脉络,所触及的更是跨国文化互动的问题。或可以用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形容“超级女声”和大洋彼岸的另一档节目“美国偶像”之间的关系。“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说,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超女”的主要策划人就是在2003年一张报纸非常不起眼的一个角落,看到了关于“美国偶像”的报道,于是萌发了在中国制作一档类似节目的想法。这位策划人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讳言对“美国偶像”的模仿,但节目形式本土化的改良也做足了工夫。结果,“超女”串联盘根错节的群众活动与本土议题,其社会文化效应与“美国偶像”在美国本土发挥的角色,绝不能轻易套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论断。
这个稍嫌戏剧化的蝴蝶效应,在传播学上是老掉牙的问题。早年的媒介帝国主义,就是说英美挟其军事强势,扩张其穿透力强劲的跨国媒体,无论企业硬件与文化软件,绝可破坏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其影视产品亦令非西方子民易于接受帝国霸权。
到今天,此老调已不能重弹。精确一点说。美式文化仍有相对强势,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其形态已是变化多端千奇百怪。全球文化漂移已出现所谓的多个“媒介首都”,而不再是美国独霸跨国媒介市场。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如香港、北京、上海、孟买,或可包括湖南长沙,均可发挥跨境的蝴蝶效应。
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美国偶像”在中国只是一个触发点,把“超女”本土化,还需要一群中国搞手,更需要一连串的社会缺口,这样才让“超女”化身为中国变革的时代信差,从中看中国面对世界所激起的文化变局。从原文看,下列对“‘超级女声’的蝴蝶效应”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在中国大陆的跨境呼应。 |
B.它是美式文化凭借其强势,在媒介市场扩张,超越国族在异域产生的一场“风暴”。 |
C.“超级女声”是其策划人对“美国偶像”节目的模仿并进行本土化处理的杰作。 |
D.它是以“美国偶像”为触发点,在全球文化脉络中激荡起的时代“波涛”。 |
文章说,“超级女声”现象引发的议题“富有国情特色”。从原文看,“富有国情特色”不包括下面哪一句( )
A.“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 |
B.“超级女声”比赛采用的做法,被认为打破了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
C.“超级女声”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 |
D.“超级女声”现象是文化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包括以湖南长沙为中心。 |
依本文看,对“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持续“高烧”的原因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了精英特权,它是一场平民运动。 |
B.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具备了在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的条件。 |
C.它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多中心交流的结果。 |
D.它不仅是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它还有一群中国搞手使其本土化。它还弥补了中国社会的缺口。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事有盛誉。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
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以下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 ( )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
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
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
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2.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这三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等花纹。
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滇人也有这样的认识。
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因此,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
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C.图腾神被滇人视为共同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
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8分)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①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②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③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④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楞楞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⑤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
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
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⑥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⑦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⑧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原文有删改)
作者突出描写
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
李丹崖
常常想起炒面的味道。我所说的此炒面,非彼炒面条,而是炒面和成的糊。是把面粉放在擦干的地锅里,以小火炒至泛黄,盛出来,然后放上糖,用沸腾的开水冲泡,使劲搅拌,炒面的甜香就飘满整个屋子了。我曾一度好奇,这样的面为什么能这样香?后来,老人们告诉我,这样的面被榨干了水分,剩余的都是糖分了,能不香吗?现在想想,小时候,缺少零食的我们,能吃上一份“干香干香”的炒面,就很不错了。
我喜欢贴近一根稻草闻它的香味,因为,它的躯干内潜藏着一股成熟的气息,有一种干涩的香。这种香,一度让我想起一个历经磨难的人的隐忍和刚毅,以及穿越苦难后灵魂的丰腴馨香。
我还喜欢闻面粉新磨出来后,留下的麸皮的香。在农村,麸皮是被当成草料喂牲口的,小时候,我去给牲口撒草料的时候,总喜欢抓起一把麸皮放在鼻孔前,狠狠地闻上一阵,有时候,用力过猛,直闻到满鼻孔都是,那种呛人的味道啊,尽管满眼是泪,但鼻腔里的颗颗粒粒也是香的。
我一直认为,所有干涩的东西,其间都包含着隐忍的成分。一个不懂得隐忍的人,只会像那些雨天里的青菜,早早地就霉变腐败,而一个懂得隐忍的人,他的心性,就像添加了盐,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下的全部是精华。
这又多像腌制咸鱼的过程,一条条一生都在水中度过的鱼,只要一离开水,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变糟变臭,然而,撒上了盐就不同了,水一见到盐,全都有自知之明地溃逃了,只留下海滩上竹筛子里带着腥香的鱼干,很能撩人胃口。
自然界的塑形术也真奇妙,它喜欢给许多散发香味的食物以干涩的面容,例如核桃、葵花子、板栗、花生等,这些食品坚毅、饱满,多像一个个历经坎坷却没有动摇的心,多像一个个硬汉。
这个世界上,能称得上干涩的人并不多。
你看看那些寺庙里修行的高僧,他们的形体看起来是清瘦的,每每旅游的时候见到他们,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这种想法连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可能是很少有得道高僧体态臃肿吧。然而,他们的面容却很丰盈,如同一面湖,接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水。这些高僧,洞悉世间的一切事物,所有的纠结在他们这里都变成了一条直线,所有的模糊与混沌到他们这里都变成了无限的清明。我们说,这种人,也是榨干了生命的水分,留住了生命的糖分,有一种从灵魂深处透射出来的干涩的香。
干涩往往穿着很朴素的外衣,甚至是衣衫褴褛。
对于圆滑变通来说,恪守原则是干涩的,但是,这样的恪守却是为了更多人的公平;对于花言巧语来说,诚实是干涩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渴望别人对自己诚实;对于浪漫的玫瑰来说,一朵野菊是干涩的,但是,谁能说野菊的香比不过脂粉气的玫瑰呢?对于夸夸其谈来说,有一说一是干涩的,但是,现代人多喜欢直奔主题啊!
干涩并不是干瘪。干涩是一种智慧升华后的状态,是生命的结晶。这样一种状态要我们做一个纯粹的人,清醒的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活色生香的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之所以写炒面,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了引出他要写的对象——“干涩的香” |
B.在作者看来,一个懂得隐忍的人,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取全部的精华,从灵魂深处散发出一种干涩之香。 |
C.作者看到庙里的高僧就会想到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是因为它们都很坚硬、有骨气。 |
D.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物写起,如炒面、稻草等,然后写到高僧,由物及人,由实到虚。 |
文章前三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为了增强表现力,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的标题是“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请你概括文中 “干涩的香”的多层含义,并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有这种“干涩的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小题2分)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 |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 |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队长把鸭子统统交给了我。每天天一亮我就要来放鸭子。我把鸭子赶到河里,再沿河赶到乌金荡。乌金荡是一个好地方,水底下长满了水韭菜。水下的世界是鸭子的天堂,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为什么鸭子要长一只长长的脖子?原因就在这里。鱼就没有脖子,螃蟹没有,虾也没有。我已经八周岁了。按理说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那些日子父亲突然迷上宇宙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黑咕隆咚地和那些远方的星星们呆在一起。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那本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宇宙里有些什么》。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父亲的眼睛在夜里睁得很大,白天蔫得很,偶尔睁大了也是白的多,黑的少。
父亲从县城还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主要是年轻人,一起看世界来了。这张《世界地图》验证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而是椭圆形的。
看完了地图,我们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地图上什么都有,甚至连美帝、苏修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王家庄所有的人都知道王家庄在哪儿,地图它凭什么忽视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有必要向大队的党支部反映一下。世界一定有一个基础,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这个问题吸引了所有的人。人们聚拢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
王爱国又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害怕的问题,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一直坠落,永远坠落。王爱国的话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感受无边的恐惧,我们几个小的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王爱贫马上说,地图上清清楚楚,世界的左边是大西洋,右边也是大西洋,我们怎么能走到大西洋里去呢?
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存感激。然而,王爱国立即反驳说,假如我们坐的是船呢?王爱国的话又把我们甩进了无底的深渊。就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还是王爱贫挺身而出了。“如果船掉下去了,那么满世界的水都淌到了哪里?”我们看了看身后的鲤鱼河。水依然在河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心安理得。
但是,我还是不放心,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父亲对着漆黑的四周看了几眼,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犹豫了半天,说:“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大骂了一声:“都说你是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鸭子围绕在我的四周,我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探险损失惨重,队长提起我的耳朵,把我拽到了大队部。大队书记在那儿,父亲也在那儿。父亲无比谦卑,正在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 “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仔细望着我,摸了摸我的脑门。父亲的手很白,冰凉的。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告诉大队书记说我有神经病。
“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选自《上海文学》,2002年第1期,有删节)概括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青年们在大队部门口展开讨论这一情节?请作简要分析。(3分)
怎样理解“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这句话?(2分)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
(1)我为什么骂父亲是“神经病”?当“神经病”成了我的名字,我为什么非常高兴?
(2)抛开小说中“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谈谈这篇小说在今天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