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三段论”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罗塔哥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
C.收回地方兵权以“强干弱枝” |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