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25分)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行者”池莉: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
舒晋瑜
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
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
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第一个时期: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第二个时期: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第三个时期:45岁至今,透而不穿。她“叛逆”“自由”,疏离文坛但并非“看穿”而“遁入空门”。她待在暗处,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清晰,静静地琢磨这个世界,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⑥在新近创作的诗歌中,池莉写道:“所有山峰/都是我的亲戚/我潜伏在小草根部/认真成长/每天我都吞食泥土/那是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走近你……”这首《坐在云端深处》,正是她走向大地的生命状态的写真。她说:“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质正如我的故乡和命运一样,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隐藏在文字里。而我对于它的认识与服从,也一如认同我的故乡和命运。面善得无法陌生,亦无法选择。”池莉就是这样在理解生命,每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生机勃发。
⑦在池莉看来,我们的文学,多少年多少代都喝着洋奶,除了吸取应有的营养之外,更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而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这让她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哀伤。失去本民族的,必不是全世界的。当一个民族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时,这其中必定含有人类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她说,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理想,默默地静静地努力去做,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生活。
(选自201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池莉喜欢独行,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B.性格“比较孤僻冷傲”的池莉,参与社会活动却很多,各种邀约不断,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
C.池莉的理想是写作,从没改变过,创作上非常顺利。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是她的宿命。
D.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是想“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这也是她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E.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三个阶段:青而不涩、熟而不透、透而不穿。她正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文章列举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和池莉新近创作的诗歌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文章多次写池莉的理想,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6分)
答:          
池莉为什么反对我们的文学长期“喝洋奶”?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看大片的后果
(俄罗斯)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看电影只能看好片,垃圾片绝对不能看,因为垃圾片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只有好片才有助于我们的生存。
前两天在街上,有一个男人朝我走了过来。那个男人高高的,瘦瘦的,满脸大胡子。他微笑着对我说:“您好!”
我刚要回答“您好”,好像有什么东西突然阻止了我,我全身发冷。“有点儿不对劲,”我心里想,“这个又高又瘦、长着满脸大胡子的家伙为什么要跟我说‘您好’?我想起来了:我看过的一个美国大片里有一个变态狂也是对谁都微笑。只是那个家伙个子小小的,胖墩墩的,还没长胡子。他看见谁都说‘您好’,可是人家刚一转身,他照着人家的脑袋就是一啤酒瓶子,然后他就站在那儿狂笑。这个变态狂从小就是看着他爸爸用空瓶子砸脑袋长大的。他妈妈心理也不正常。他爸爸用瓶子砸脑袋时,他妈妈就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大笑。父母的这些反常行为就这么传染给了孩子。整部电影都是这些情节,片子拍得很细腻,是一部心理片。”
再说这个男人,他朝我走过来,说了一句:“您好!”
我吓得心都不跳了,腿像灌了铅似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嘴里却说:
“喊什么喊,你这个混蛋!你找死吗?”
他马上原地倒了下去!要不肯定就得给我脑袋一酒瓶子!
还有一天,有个穿得很轻薄、打扮得像个蝴蝶似的女人朝我走了过来。当时已经是黄昏了,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天空中飘着小雨,刮着一阵阵冷风,远处还不时地传来几声狗叫。这时,那个女人走近我说:“请问……”
我当时像被电击了一下,脑袋里一片空白。
“‘请问’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跟我说‘请问’?这可有点儿不对劲。”我的脑子迅速转动着。
这时,她又说了一遍:“请问……”
她刚张开嘴,我就看到了她嘴里一颗颗的牙齿。天哪!吓死我了!我以前看过一部美国大片,片子里的那个女人就是用牙死死地咬住人家的脖子,直到把人咬死为止。她父亲是个呆子,从小一直吓唬她,她妈妈经常不给她饭吃。只有奶奶对她最好,保护她,经常拿着枪追赶女孩的父母。有一次终于追上了,但追上的却是女孩的爷爷,爷爷血肉模糊地倒在女孩的眼前。整部电影都是这些情节,片子拍得很细腻,也是一部心理片。
你看,这个女孩儿长大了,朝我走了过来。
“请问……”
我吓得汗也下来了,腿也发软了,像梦呓似的说:
“你这个不要脸的贱货!‘请问’什么‘请问’?你不想活了?”
她立刻晕了过去。我踉踉跄跄地拔腿就跑。谢谢美国大片,我又得救了!
可是今天,我在市中心迷路了。我看见路边站着一个男孩儿,男孩儿看上去挺可爱,也挺和气,面带笑容。我朝他走了过去:
“对不起,打扰一下……”
他看了我一眼,脸马上就白了,五官也走了形。他一句话也没说,“咔”地一棒子就打在了我的门牙上,然后转身就跑,还边跑边喊:
“他又回来啦!他又回到地球上来啦!”
这个傻瓜准是垃圾片看多了!
(摘编自《中国校园文学》)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看电影只能看好片,垃圾片绝对不能看”,呼应了题目,点明了题旨;同时,“好片”与“垃圾片”形成对比,暗示主题。
B.第2自然段中,那个“高高的,瘦瘦的,满脸大胡子”的男人让“我全身发冷”,如果换成一个女的情形就不同了。
C.“我当时像被电击了一下,脑袋里一片空白”,夸张地表现了“我”听见那个“穿得很轻薄、打扮得像个蝴蝶似的女人”一声“请问”之后的惊吓程度。
D.“还有一天”片段中,“打扮得像个蝴蝶似的女人”让“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所以,“我”连“请问”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E.小说结尾写“这个傻瓜准是垃圾片看多了”,既照应了开篇的“垃圾片绝对不能看”,又深化了中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6分)
答:
“您好”“请问”“对不起”本是文明用语,却招来了“后果”,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6分)
答:
“看大片的后果”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饮用水安全危机
生活饮用水,作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安全直接关乎生命健康。然而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中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则显示,中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源地问题同样严重,11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来卫生部的一份检测报告称,根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严重威胁国人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隐患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于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另据专家透露,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国绝大多数水厂却难以应对。现在国内的水厂,主要采用高锰酸钾消毒。这种传统的工艺,只能去除水源中的泥沙、胶体杂质、微生物,以及20%~30%的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针对的是受轻度污染的水质。而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有1/3的水源是不合格的,水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很难将其去除。
如果水源不合格,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水厂就应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传统的工艺上,增加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附容易吸附的有机物,而臭氧可以将大分子量的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从而更加有利于活性炭吸附。经过臭氧活性炭处理的饮用水,可以解决20%~30%有机污染物的问题,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日本的供水系统,目前正普及一种新的过滤技术——膜工艺。膜的孔径只有O.01微米,可去除残留在水中的污染物及细菌等小分子杂质。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膜工艺可以提高1倍的过滤量,出厂的水质比较优良。
水厂做深度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采用臭氧活性炭的加工工艺,1吨水1天要花费300元。膜处理工艺更加贵,1吨水1天要花费400元。采用这些工艺,势必要增加水厂的运行成本。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区县城镇的供水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法对工艺、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同时,专家指出,虽然技术上可净化污水,但是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首先要做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保证水源的安全。
(选自2011年3月17日《中国科技报》,有删改)
以下不属于造成我国“饮用水安全危机”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这威胁着国人的身体健康。
B.我国很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达标情况。
C.我国绝大多数的水厂采用的是传统工艺,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D.我国绝大多数水厂缺乏资金,无法采用新工艺,不能对水进行深度处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运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我们在饮用水中发现了756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
B.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C.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能让人们喝上放心水,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危机。
D.膜处理工艺先进,和传统工艺相比,水的过滤量可提高1倍,出水更快。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水厂就需采用臭氧活性炭、膜工艺等深度处理的方法。
B.全世界多数疾病是由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少饮水就会少生病。
C.日本的供水系统正在普及膜工艺,这表明日本也面临着较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D.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传统工艺很难全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被淘汰势在必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孩子哭啦!”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尤其是在雨夜或刮风的早晨,静穆里的这声音受着桥下的水的共鸣或者借助于风声,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丈夫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啊?这么早就饿了吗?昨晚上吃得那么晚!”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在她理想中,好象一伸手她就能摸到那小土丘上面去似的。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桥西,小主人那白嫩的圆面孔,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而自己那个孩子,黄瘦,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哪里可爱呢?她自己不知道。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她简直忘记了她是站在桥这边,她有些暴躁了。当她的手隔着桥伸出去的时候,那差不多要使她流眼泪了!“爹,爹是不行的呀⋯⋯到底不中用!可是这桥,这桥⋯⋯若不有这桥隔着⋯⋯”借着桥下的水的反应,黄良子响出来的声音很空洞,并且横在桥下面的影子有些震撼:“你抱他过来呀!就这么看着他哭!绕一点路,男人的腿算什么?我⋯⋯我是推着车的呀!”桥下面的水上浮着三个人影和一辆小车。但分不出站在桥东的和站在桥西的。
从这一天起,“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究竟日子长了,短了?她也不知道,天气寒了,暖了?她也不能够识别。⋯⋯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
——只隔一道桥,若不⋯⋯这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东西吗?每次她抛的东西若落下水的时候,她就向着桥东的孩子说:“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向桥东抛着这些东西,主人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可是当水面上闪着一条线的时候,她总是害怕的,好像她的心上已经照着一面镜子了。——这是偷的东西⋯⋯老天爷也知道的。因为在水面上反映着蓝天,反映着白云,并且这蓝天和她很接近。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像是同那颤抖的桥栏一同消灭下去。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桥头上孩子的哭声,不复出现了。在妈妈的膝头前,变成了欢笑和歌声。黄良子,两个孩子都觉得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黄良子把“桥”渐渐地遗忘了。
但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并且常常哭。“不许这样打的呀!”在墙外,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的流着。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总之,道路上的雨水已经开始结集着闪光的冰花。站在桥头,她忽然感到高了!使她踏不上去似的。一种软弱和怕惧贯穿着她。——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然而小良子照样是向桥头奔跑。“找妈去⋯⋯吃⋯⋯馒头⋯⋯她有馒头⋯⋯”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小良子从此丢失了。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于是肺叶在她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选自《桥》作者:萧红)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5 分)
联系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文章首尾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联系全文,请理解“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这句话的含义。(5 分)
这篇小说虽然发表于1936 年,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当下也富有意义。请结合全文,就其当代意义作一简要探究,不超过80 字。(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 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2 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3 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4 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文本第2 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指孟子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B.指孟子因社会矛盾尖锐而忧虑担心的态度。
C.孟子没有孔子的耐性,什么事都感到紧张。
D.“孟子凡事紧张”是因为他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下列概括不属于孔子和孟子比较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在性格方面:孔子比较洒脱,孟子比较拘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