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领域的体现 |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 B.发展手工业 |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 D.重视发展农业 |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提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期票、信用证以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反映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是
A.金融业的发展 | B.坊市界限逐渐打破 |
C.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 D.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