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
|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
|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
| C.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
“日本这一大岛上的人们,属白种人,业已开化,且长得漂亮;是些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偶像崇拜者,拥有不计其数的黄金。”(出自《马可•波罗行记》)以上描述反映出
| A.日本在当时属于文明边缘地区 |
| B.日本人与欧洲人有相同的种族特征 |
| C.马可•波罗曾经游历日本,对其国情十分了解 |
| D.象当时的中国一样,日本深受西方人的景仰 |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在治理得最好的城邦中……市民们既不从事手工业,也不经商,因为这种生活缺乏高贵的色彩,与美好的名声背道而驰。”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体力劳动者应当“俯首垂目,毕恭毕敬”。以上言论说明西欧社会
| 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 B.民主政治不够完善 |
| C.市民与农民相互轻视 | D.等级对立现象明显 |
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
|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
|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