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
|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
| B.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
|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
| 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

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条件不包括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 C.“揭杆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

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
|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
|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
|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
|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
二战的悲剧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政策是危机加深,并走向战争道路的重要原因,为此,二战后重新规划世界经济秩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经济 |
| B.成立联合国,管理各国经济 |
| C.建立有效机制使世界经济向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 |
| D.建立关贸总协定,消除贸易壁垒 |
2008年3月5日,胡锦涛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时表示,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坚持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不结盟政策 | D.改革开放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