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
B.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
C.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
C.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
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好的文学一方面它能表现生活的负面,适度地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否定它们,让人看到其不合理性,从而至少在读的那一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理想,由此培植起信念,涵养出道义,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坚持真艺术应表现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痛苦,并要求其保持否定与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今人为物欲束缚,名缰利锁,同样不得自由。文学因此应该让人挣脱这些羁绊.向上仰望无限星空,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文学几乎从来是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与纠正生活的。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它才可能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同时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自己的价值。文学不顺应生活,而经常站在生活的反面,是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因这种否定而伟大。
浪漫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勒律治说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这就是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它让文学从反面,成了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还应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何谓超越,指超越既存和已知,向将来与未知敞开。它有无形的特点,即常常越然逻辑之上,是谓对必然的超越;又有无限的特点,即常常越然经验之上,是谓对有限的超越;还有无前的特点,即常常越然既存之上,是谓对先在的超越。
人为何需要超越?是因他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有大遗憾,因此总向往获得总体性的完整认知。超越正是他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因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是人学,因此自然也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当然,有这种超越性追求,并不意味文学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向壁虚构。而是说它从来都注意调动自身的洞察力,去能动地反映更深邃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反映,最大程度地与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之所以打动我们并光景常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这种超越。曹雪芹《红楼梦》说是“为闺阁立传”,表“情场忏悔”,但小说并未成为“个人化抒写”的范本,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他在痛苦愤懑中寻求精神的自觉出离是有关的。有的作家所历甚少,像艾米丽·勃朗特,局处僻远,离群索居,居然短短的寿命,写成了不朽的名著《呼啸山庄》。而且,因写出人所遭受到的空前的精神压迫与异己力量对命运的强势操纵,还开启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能超越当下,指引未来的就是真小说。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怀疑的态度,投去冷峻的眼光,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生活的反思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节选自2014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指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文学的否定体现在要展现生活的负面,展示其如何的不合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培植人的理想和信念。 |
B.“超越”是指由已经存在和已知的向将来与未知敞开,是对必然的超越、对有限的超越、对先在的超越,具有无形、无限、无前的特点。 |
C.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不仅要具有否定的力量,也要有超越的力量,否定和超越是好的文学中重要的方面。 |
D.文学的超越只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以自身的洞察力,否定现实性,从而为理想的张扬、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应保持否定和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帮助人们摆脱物欲束缚,名缰利锁,获得前行的力量,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
B.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即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使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
C.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是因为超越正是人类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向往获得对自身总体性的完整认知。 |
D.《红楼梦》《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之作,不仅实现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创作意图,而且反映了深邃的生活,渗透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理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显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但这种追求并不是说文学可以抛弃生活,架空虚构。 |
B.文学为了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来实现,而这种否定与批判又造成文学与生活的反差,从而成就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
C.文学往往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和纠正生活,这种否定体现了文学的伟大之处;文学可以帮助人突破人生的局限,这种超越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
D.从某种程度上讲,否定即超越,超越必否定,两者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超越必然要求作家持怀疑态度,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从而凸显文学的超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绍鹏,转型之魅
薛 芳
2011年10月10日,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参加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庆时,曾对媒体表示:“农业是我们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出色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到了,这个就能做起来。”第二天,这位领军人物出现了,他便是陈绍鹏。
卷起裤管,挽起袖子,当陈绍鹏出现在田间地头时,很难想象,他就是昔日那个放言“联想杀到哪里,就让哪里的戴尔销售失业”的IT销售奇才。陈绍鹏已经是联想控股最高决策层——五人执委会成员之一,他非常有亲和力,更是一个屡立战功的猛将,但是现代农业留给陈绍鹏的机会大吗?
陈绍鹏知道这个消息时,非常兴奋,他对媒体坦陈,从无到有经营一家企业是他的梦想。
从零开始,对陈绍鹏不是一件难事,正如他的外语口语,仅仅几年,他出国谈合作已经不需要翻译帮助了。
刚上任几个月,白天他去拜访专家与行业企业,和同事开会讨论,晚上看行业报告,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他告诉同事,全中国做种植业的公司化企业,都要跑遍。现在跟陈绍鹏随意提起一家农牧企业的名字,他能很快说出这家企业的特点和商业模式。
他很快就适应了“泥腿子”的角色。
陈绍鹏现在的行李箱中,时常备两套行头——一套是西装,另一套是务农的装备。
前一天,他还坐着老乡的拖拉机,黄土飞扬地颠簸到田间地头,坐在小板凳上开露天会议,旁边是悠闲散步的鸡鸭。第二天,他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
他依然保持着IT人的效率,仅仅用了一年,就完成了佳沃集团在国内外的布局。
佳沃集团先后并购了国内外5家种植公司,拥有了位于南美洲的首批种植基地。此外,还陆续在山东、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建立起规模化的蓝莓和猕猴桃示范园。与智利的Subsole公司和澳大利亚领先的果蔬公司Perfection Fresh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陈绍鹏初步完成了跨越南北半球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总体投资超过了10亿人民币。
在他看来,很多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思维都是很农民的。说这话的陈绍鹏没有半点瞧不起农民的意思,因为他的父辈就是农民。
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
智利的农场经理来到青岛蓝莓基地的第一天,就和几个本土的技术人员去园子。他们看到几棵树半死不活。本土的几个技术人员就在那里指手画脚,一个说肯定缺A,另外一个说缺B,还有一个说,肯定缺C,而智利的农场经理什么也没说,找了一把铁锹,把树挖了,又找来水龙头把泥冲冲,白白的根就露出来了。他拿着根回实验室做切片检查。
具有现代农业思维的人很少,这需要从零开始。在陈绍鹏看来,“没切片做检测,瞎在那儿议论什么呀?讨论一天也讨论不出根本的问题。”陈绍鹏把智利的农场经理请到中国,希望他能手把手带出一支队伍来。
蓝莓的一个生命周期被细化成了158项标准操作步骤,要做到准确执行,必须借助IT技术。从选择品种,到种植、加工、销售,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权威机构的检测,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产品控制体系可以做到责任到人。
柳传志对于现代农业的布局相当重视,他对外表示,农业是联想控股重点布局的行业,将从源头做起,要有长期不获利的准备,并需长期投资。在联想控股的战略规划中,佳沃被视作2014至2016年时间段IPO的“二级火箭”。在当前的食品安全背景下,能支付得起的安全农业食品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当然风险也大,天堂地狱可能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要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这都是陈绍鹏的强项。
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3年挂果,7年丰产,我需要10年,你再聪明,也需要七八年才能赶上我吧。”陈绍鹏对农业的笃定跟柳传志的支持有莫大关联。
12月11日,在央视财经论坛上,柳传志为自家的猕猴桃大做广告:“联想佳沃提供的现代农业,一是全产业链控制,可以从种植、冷链到运输,全产业链控制得住。二是全过程可追溯,佳沃的猕猴桃盒子二维码,一扫就知道是哪个农场或者合作社出的食品,也知道在哪包装的,在哪销售,有责任就能追查到位。”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
摘编自《人物周刊》
链接1:陈绍鹏,1969年出生于甘肃白银农村。他的家庭当时并不富裕,他的祖父当年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和灾害,举家从祖籍福建迁到了大西北,在甘肃景泰的一个农村落户,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父亲原来是村卫生院的医生,后来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为了能让全家人吃饱,陈老先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重新回到田地里捡起了锄头,延续父辈们“地球工作者”的职业。
链接2:陈绍鹏2005年9月出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大中国区总经理,2006年晋升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2007年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2008年升任集团亚太和俄罗斯区总裁,2009年升任集团全球新兴市场总裁;同年挂帅联想成立的包括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集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仅仅几年时间,陈绍鹏的外语口语就达到了可以出国谈判的水平,这让他觉得,从无到有创立一家公司并不是难事。 |
B.前一天,陈绍鹏还在乡下开露天会议;第二天,他就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身份和角色的迅速转换,证明了陈绍鹏适应新工作的潜力。 |
C.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从智利农场经理和本土技术人员研究果树病因的方法来看,当是指缺少现代农业思维,不重视科学实证。 |
D.陈绍鹏先后出任联想集团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强的领导能力,这为他的转行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E.本文选取了陈绍鹏开展工作的几个典型片段,突出介绍了他的经营理念,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思想又重实干的现代企业家的形象。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写到:“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请简要分析概括陈绍鹏“自信满满”的原因。
(4)文章结尾说:“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你如何评价这段话?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地涌出来。可是,他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他们听完了又互相转告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的这句话:“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也在校门口出现了。这当儿,一群群还在交头接耳的同学,突然爆发出一片残忍的笑声,像在狂欢中的野人一样,他们很自然地牵起手来,围着他一边跳,一遍又一遍地叫:“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拾起来,使劲朝折磨他的那些人扔过去,他们吓得四散奔逃。现在只剩下这个没有爸爸的小家伙一个人了,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他想投河自杀。天气很热,也很舒适。和煦的阳光晒着青草。河水像镜子似的发亮。西蒙感到几分钟的幸福和淌过眼泪以后的那种困倦,恨不得躺在暖烘烘的草地上睡一会儿。突然一只沉重的手按在他肩上,一个粗壮的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
西蒙回过头去。一个长着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的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他眼睛里、嗓子里满是泪水,回答:“他们打我……因为……我……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了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我的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你会有……会有一个爸爸的。”
“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孩子看见那人不回答,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您叫什么?”孩子接着问,“别人再问起您的名字,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了。”
“菲列普。”那人回答。
西蒙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伸出双臂,无限快慰地说:“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工人把他抱起来,突然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第二天放学以后,那个大孩子又想重新开始,可是他像扔石子似的,冲着他的脸把话扔了过去:“我爸爸叫菲列普。”
周围响起了一片高兴的喊叫声:“菲列普谁?……菲列普什么?……菲列普是个啥?……你这个菲列普是打哪儿弄来的?”
西蒙没有回答;他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用挑衅的眼光望着他们。
大孩子得意地搓着手,说:“因为你要是有的话,他就应该是你妈的丈夫。”
西蒙窘住了,不过他还是回答:“他反正是我的爸爸。”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垂下头,心事重重地朝卢瓦宗老大爷开的铁匠铺走去。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西蒙走进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在这一阵不常有的静寂中,响起了西蒙尖细的嗓音:“喂,菲列普,刚才米肖大婶的儿子对我说您不完全是我的爸爸。”
“为什么?”工人问。
孩子天真地回答:“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沉思。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他想回答,可是他望着她,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回答,不过西蒙相信他听到阴暗的房间里有人倒下去。接着,他突然被他的朋友抱起来。他的朋友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谁要是再欺侮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第二天,快要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他说谁要是再欺侮我,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这一次再没有人笑了。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个铁匠菲列普·雷米,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做爸爸,不管是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开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既描绘了学生放学时候的场面,又巧妙地安排了主角西蒙的出现,使得文章情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
B.本文语言风格诙谐而富有生活气息,传达了最朴素的温暖情怀,其中一些温馨浪漫的情节,用语简洁而又不失含蓄,给人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
C.小说的叙述顺序是以倒叙的方式,情节环环相扣,一线展开,文章的开篇已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故事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
D.菲列普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其实,他一方面乘虚而入,一方面在舆论上造势,迫使布朗肖大姐不得不接受他,于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
E.本文在塑造西蒙的时候,尤其注重运用反衬的写作技巧,坏同学对他人格的欺侮不仅没击垮他脆弱的心灵,反而让他更加坚强,并为他带来了幸福的春天。
(2)请简要概括西蒙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本文是如何塑造西蒙的爸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你对菲列普认子娶亲的行为作何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
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故乡林贤治①我不止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月光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种风味,粼光如荧光;月夜的笛声是美好的,还有潇潇春夜细雨,满枕蛙声……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声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地看我读书和写字……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⑤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⑥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⑦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⑧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⑨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取材于《平民的信使》,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没有故乡。 | B.文章第③段描写故乡的风物,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C.作者认为农民不能安贫乐道,留守家园,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吃惊和惋惜之情。 | |
D.文中描写了农民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对农民改变命运的行动感到沮丧。 |
E.作者认为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因而城市永远年轻。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②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⑤段中“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这句话你赞同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