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从严重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留下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企业安全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也成为那个时代企业家的指导思想。就像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所说,就象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所说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企业家的生产与赚钱的内在驱动使得他们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企业越是开足马力生产生产量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英国人运用了法律的资源,这也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就是要在立法上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同时也使政府的干预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英国,议会在环境治理方面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变居住环境,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主要揭露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分析该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在治理环境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治理环境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1913年 |
1937年 |
||
国别 |
比重 |
国别 |
比重 |
美国 |
34.2% |
美国 |
41.9% |
德国 |
16.7% |
德国 |
11% |
英国 |
12.1% |
英国 |
7.3% |
法国 |
6.4![]() |
![]() |
6.9% |
俄国 |
2% |
苏联 |
13.7% |
其他国家 |
25.2% |
其他国家 |
17% |
材料三 1913—1940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上述变化?(要求只答政策和措施的名称,勿需展开阐述)
(3)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试分析这一经济特点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一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
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成立于1754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历来承担国
家展览会的组织工作,担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的阿尔伯特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酝酿筹划规模更大的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提出要求“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要求能在伦敦海德公园中找到最好的展览场地,以举办一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诞生。(注: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
——《水晶宫的魅力——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纪实》
(1)根据材料归纳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1900年4月,巴黎万图博览会开幕,这是巴黎第三次举办博览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九届博览会,参观者达4000万人,被称为“世纪之总”。本次博览会上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但这也是世博会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世博,人类的聚会——世界博览会历程回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原子球,它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布鲁塞尔被称为“西欧的首都”。时的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而比利时国内也划分为9个省。因此原子球象征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联合的标志。……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
——《原子球,人道主义的光芒——记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3)“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其历史含义是什么?原子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体意识?
材料四 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也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博览会。
(4)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上海世界博览会体现了哪些时代理念?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图一到图四)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材料四: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