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8日,赫鲁晓夫在萨拉托夫市举行的东南地区各州农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沙皇俄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东西。但是,同志们,自从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已近三十八年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诿,该觉得可耻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这一言论( )
A.反映出苏联拟调整农业政策 | B.成为实施农产品高征购的依据 |
C.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 D.意在彻底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
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A.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 B.1929年经济危机 |
C.苏联农业集体化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
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铁路的出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B.中国铁路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 |
C.列强为扩大侵华权益,维护自身工业优势,反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
D.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修筑铁路一直处于冷漠态度 |
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